氢燃料电池汽车被誉为“终极环保车”,但其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长期面临气体传输效率低、水分堆积的难题。如何让氢气和氧气在电池内部“畅通无阻”?华北电力大学等机构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答案:通过“拓扑-曲率优化”技术重塑流道结构,成功将燃料电池峰值电流密度提升4.72%,功率密度增加3.12%,为氢能汽车性能升级提供新思路。

流道“堵车”:燃料电池的致命瓶颈
氢燃料电池通过氢氧反应发电,唯一排放物是水,是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关键技术。然而,其内部蛇形流道的弯曲区域常因气体分布不均、水分滞留引发“交通堵塞”,导致反应效率下降。传统改进方法依赖试错实验或算法优化,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等缺陷。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拓扑优化”(一种通过计算机智能调整材料分布的优化技术)与曲率控制结合,对弯曲流道进行“整形手术”。就像城市规划师重新设计道路网络,该方法通过数学建模自动生成最优流道形状,再通过曲率优化将锯齿状边界变为平滑弧线,既提升气体流动性,又降低3D打印制造的难度。

性能实测:从“肠梗阻”到“高速路”
研究对比了五种优化模型(TS-I至TS-III、MD-G、MD-P)与传统流道的性能。在0.5伏工作电压下,优化后的流道展现出显著优势:

  • 氧气传输升级:关键弯曲区域的氧气摩尔分数提升至0.8以上,高浓度氧气覆盖面积增加2.4%,相当于在“堵车路段”开辟了应急车道;
  • 水分排出加速:阴极水分堆积减少11.7%,避免“水淹发动机”导致反应中断;
  • 输出功率跃升:最优模型TS-III的峰值电流密度达1.32 A/cm²,比传统结构提高4.72%,相当于同样体积电池多输出近5%的电能。

有趣的是,算法优化模型MD-G和MD-P虽表现优异,但仍不敌拓扑优化的TS-III。研究解释,拓扑技术通过全局结构调整释放潜力,而算法仅能微调局部参数,“就像整体改造立交桥比拓宽单个路口更治本”。

成本与效能平衡:氢能汽车的新可能
优化后的流道不仅性能突出,还具备规模化潜力。传统流道依赖精密加工,而拓扑设计可直接适配3D打印技术,降低复杂结构的制造成本。研究团队算了一笔账:若将该技术应用于车载燃料电池堆,有望在相同输出功率下减少铂催化剂用量,进一步压低氢能汽车成本。

但技术落地仍有挑战。例如,优化后的流道内部流速提升至26米/秒,虽加速气体传输,却也导致压力损失增加12%。研究负责人程友亮教授表示:“我们正在开发第二代模型,通过分区域拓扑优化平衡流速与能耗,目标是将综合能效再提升15%。”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公路
这项研究为燃料电池设计提供了“智能工具箱”——拓扑优化负责宏观结构创新,曲率控制确保制造可行性。程友亮透露,团队已与车企合作开展实车测试,未来或率先应用于商用氢能卡车。随着氢能产业纳入我国“十四五”战略,此类核心技术突破将加速氢能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

当被问及技术前景,程友亮比喻道:“燃料电池流道就像人体的血管网络,我们的工作就是清除血栓、拓宽毛细血管。只有让氢氧‘血液’顺畅流动,绿色交通的‘心脏’才能强劲跳动。”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