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酸性环境中高效产氢,同时降低贵金属铂(Pt)的使用成本?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答案——通过将铂钴(PtCo)双金属纳米颗粒负载于二维材料MXene上,成功制备出高活性、低铂含量的析氢催化剂。实验显示,该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仅需152毫伏过电位即可实现-100 mA/cm²的电流密度,性能媲美商用铂基催化剂,而铂负载量仅为0.43%,成本大幅降低。

MXene:二维材料“搭台”,催化活性“唱戏

氢能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能源,但传统制氢技术依赖化石燃料,碳排放高。电解水制氢虽环保,却受限于催化剂成本。铂因其优异催化性能成为主流选择,但其稀缺性和高价制约了规模化应用。近年来,科学家尝试通过负载铂基材料于载体表面以减少用量,但单原子催化剂的稳定性不足,而普通负载材料的电荷传输效率有限。

这项研究创新性地选用MXene(一种层状碳氮化物,形似“纳米薄片”)作为载体。MXene不仅比表面积大,可暴露更多活性位点,还具备“高速公路”般的导电性,能加速电子传输。团队通过“分步还原”策略,先将钴(Co)沉积于MXene表面,再引入铂,形成粒径仅3纳米的PtCo双金属颗粒。电镜图像显示,Pt与Co原子紧密接触,MXene的层状结构则为纳米颗粒提供了均匀分散的“舞台”。

电子协同效应:1+1>2的关键

为何PtCo双金属比单一金属更高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Pt的电子向Co转移,改变了活性位点的电子云状态。这种“电子协同效应”削弱了氢中间体(H*)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强度,使氢气更易脱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证实,PtCo双金属的H*吸附自由能(-0.14 eV)比纯Co(-0.16 eV)更接近理想值(0 eV),反应动力学显著提升。

实验数据对比凸显优势:PtCo/MXene在酸性电解液中达到-100 mA/cm²电流密度所需的过电位(152 mV)比纯Pt/MXene(194 mV)低22%,Tafel斜率(42 mV/dec)也优于后者(45 mV/dec)。此外,其电荷转移电阻(0.88 Ω)仅为纯Pt/MXene的70%,活性表面积(22.78 mF/cm²)则高出29%。即使经过1000次循环伏安测试,性能衰减不足8%,24小时恒电流运行后仍保持86%的活性,稳定性突出。

低成本与规模化潜力

研究团队还探索了不同Pt/Co比例的影响。当铂含量降至4%(Pt4Co96/MXene)时,催化活性达到峰值。这种“低铂高钴”设计既通过双金属协同提升原子利用率,又借助MXene的高导电性弥补钴的固有缺陷,为低成本催化剂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商用铂碳催化剂铂负载量通常超过20%,而此项技术的铂用量仅为其2%,若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望大幅降低电解水制氢成本。

不过,技术落地仍面临挑战。MXene的制备需经历氢氟酸腐蚀和超声剥离,工艺复杂度较高;长期运行中钴元素在酸性环境下的溶出风险也需进一步验证。对此,论文通讯作者王浩教授表示:“下一步将优化MXene的合成工艺,并探索钴的稳定化策略,推动该技术向实际应用迈进。”

这项研究不仅为高效析氢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氢能产业的降本增效注入新动力。随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成熟,“绿氢”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或将进一步加速。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