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无声杀手”潜伏在药盒中

今天是世界噪音日,许多人关注到耳机音量过大、工地轰鸣等“听得见的噪音”对听力的损害,但另一种“听不见的伤害”——药物性耳聋,却因隐蔽性强、后果不可逆而常被忽视。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3万余名聋儿,其中约50%与遗传或药物相关。本文将从药师视角,揭开药物性耳聋的真相,并提供科学的预防指南。

一、药物性耳聋:静默的威胁

1. 什么是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是因药物毒性损伤内耳毛细胞或听觉神经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与噪音性耳聋不同,其症状可能在用药后数周甚至数月才显现,且损伤不可逆转。

案例:一名2岁儿童因感冒注射庆大霉素后,逐渐变得异常安静,家长误以为孩子“乖巧”,半年后发现其已丧失语言能力,确诊为药物性耳聋。

2. 耳毒性药物的“黑名单”

以下药物需高度警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是导致儿童耳聋的主要元凶。

利尿剂:呋塞米(速尿)可能引发暂时性听力下降。

化疗药物:顺铂、卡铂等可能损害内耳功能。

解热镇痛药: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耳鸣。

二、高危人群:谁更需警惕?

1. 儿童与孕妇

儿童耳蜗发育未成熟,药物易蓄积;孕妇使用耳毒性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2. 老年人

肝肾代谢能力下降,药物清除率降低,更易中毒。

3. 家族遗传敏感者

携带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的人群,即使微量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也可能致聋。


三、预防四部曲:从用药到生活

1. 用药前:问清禁忌

主动告知医生家族耳聋史,避免使用高风险药物。

儿童感冒、腹泻时,拒绝“打一针好得快”的盲目建议,优先选择非耳毒性药物。

2. 用药中:监测信号

警惕早期症状:耳鸣、头晕、平衡障碍等可能提示耳毒性反应,需立即停药。

补充保护剂: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可辅助减轻药物毒性。

3. 特殊人群:强化防护

孕妇禁用耳毒性药物,哺乳期女性需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老年人用药需减少剂量,并定期检测听力。

4. 替代方案:科学选择

儿童感染可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替代氨基糖苷类。

慢性病患者需长期用药时,医生可调整方案以减少累积毒性。


四、治疗与康复:抓住黄金时间

1. 早期干预

发现听力下降后,72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可能挽救部分听力。

2. 康复支持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重度耳聋者需尽早佩戴助听器,儿童应在3岁前植入人工耳蜗以促进语言发育。

语言训练:通过专业康复课程,帮助患者重建沟通能力。


五、日常护耳:从细节做起

1. 耳朵喜欢的养生法

鸣天鼓:双手掩耳,食指叩击后脑,每日3次,每次30下,可改善耳部血液循环。

饮食调理:多食含锌(牡蛎)、铁(菠菜)食物,或饮用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黄芪山药茶(补气通窍)。

2. 避免“双重打击”

药物与噪音协同损伤听力,使用耳毒性药物期间,应远离嘈杂环境,暂停佩戴耳机。


结语:让“静默风险”远离生活

药物性耳聋的预防,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听力保卫战”。通过科学用药、定期筛查和日常防护,我们能让更多家庭远离无声的遗憾。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呼吁:“保护听力,从每一粒药、每一分贝开始。”

来源: 陈药师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