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而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你可能想不到,家中常备的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可能正在“培养”一种致命威胁——超级细菌。

一、抗生素:从“救命药”到“耐药危机”

1. 抗生素是什么?

抗生素是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常见种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如头孢克肟)、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它们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干扰蛋白质合成等方式发挥作用。

2. 滥用现状:触目惊心的数据

我国现状:中国人均抗生素消费量全球前列,医疗领域滥用率高达70%,远超世卫组织推荐的30%。

养殖业滥用:为预防动物疾病,我国畜牧业抗生素使用量占全球28%,导致动物源性食品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抗生素滥用的五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许多人喉咙痛、关节肿痛就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实际上,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而炎症可能由病毒、过敏或物理损伤引起。例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才是针对炎症的直接选择。

误区2:“提前吃抗生素能防病”

除非特定高风险场景(如术后感染预防),盲目用抗生素防病反而会破坏人体菌群平衡,加速耐药菌产生。

误区3:“新药、贵药效果更好”

头孢三代未必比一代更适合普通感染。过度使用高级别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会加速耐药性,导致未来无药可用。

误区4:“感冒发烧必须吃抗生素”

9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盲目用药可能掩盖病情,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误区5:“症状消失就停药”

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死灰复燃”,需严格按疗程用药。例如,链球菌感染需连续服药10天以上,否则可能诱发风湿热。

三、超级细菌:一场无声的全球危机

1. 什么是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病原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结核杆菌等。它们能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传播耐药性。

2. 危害:从个体到公共安全的威胁

治疗困境:一名美国女性因尿路感染就诊,发现携带对多粘菌素耐药的大肠杆菌,最终因无药可用死亡。

经济负担: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50%,治疗费用增加3-5倍。

全球预警:世卫组织预测,若不控制耐药性,2050年超级细菌每年将导致1000万人死亡,超过癌症。

四、守护生物安全:从个人到国家的行动

个人层面:科学用药四原则

不随意用:普通感冒、腹泻先明确病因,勿自行服药。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不擅自调整剂量。

区分药物:认清“西林”“头孢”“沙星”等抗生素标识,避免混淆消炎药。

卫生习惯:勤洗手、生熟食分开,减少感染风险。

国家举措:制度与技术双管齐下

政策管控:《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严格限制医疗和农业滥用。

监测网络: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及时预警超级细菌传播。

研发创新:鼓励新型抗生素和替代疗法(如噬菌体疗法)研究。

结语:国家安全,始于每个人的选择

生物安全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日常生活的细节。一支被滥用的抗生素,可能成为超级细菌滋生的温床;一次科学的用药选择,则是守护生命的防线。正如《生物安全法》所强调:“维护生物安全,从我做起。”让我们携手行动,避免“无药可用”的未来。

来源: 陈药师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