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老者的沧桑低语,声音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每年的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这一国际日提醒我们关注嗓音健康的重要性,而2025年世界嗓音日主题“Empower Your Voice”(赋予声音力量),恰好与科学护嗓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我们揭开声音的医学面纱,守护每个人独特的“发声密码”。

一、嗓音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嗓音是指人体发声器官、系统产生出来的声音,它包括言语声、歌唱声、咳嗽声、哭声、笑声、打哈欠声、打喷嚏声等,即一切凡经声带振动并经声道传导而发出来的声音,都属于嗓音的范畴。对普通人而言,大家最关注的是说话和歌唱时从发声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即言语声和歌唱的声音,因为前者关系口语交际,后者与娱乐等方面有关

发声器官指的是发音的动力器官(主要包括气管、支气管、肺、胸廓及相关肌肉、膈肌和腹部相关肌肉群等)、振动器官(主要指声带)、共鸣器官(主要指鼻腔、鼻窦、口腔、咽腔、喉腔和胸腔等)和构音器(主要指口腔、唇、齿、舌、腭、颊等)等。

二、藏在嗓音里的健康警报

1. 声音嘶哑

由于声带过度使用(如长时间大声说话或唱歌)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声带可能会出现水肿或小结,影响其正常振动。此外,声带息肉也是导致声音嘶哑的常见原因之一。息肉是声带上的一种良性增生物,会阻碍声带的闭合,使声音变得粗糙。声带息肉的形成通常与长期的声带过度使用、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2. 声音变调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声音突然变高或变低,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声带的张力,导致声音变调。此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声音的变化。

3. 声音疲劳

长时间说话后,声音可能会变得疲劳,甚至出现短暂的失声。这通常是由于声带过度劳累,需要休息和恢复。但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声带病变。

4. 声音的突然改变

如果声音突然发生明显改变,如突然变得沙哑或失声,这可能是急性喉炎的表现。急性喉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感冒或流感。这种情况下,声带会迅速水肿,导致声音改变。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5. 声音的持续改变

如果声音的改变持续时间较长,如超过两周,这可能是慢性喉炎或声带病变的表现。慢性喉炎可能由长期的声带过度使用、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声带病变如声带小结、息肉等也会导致声音的持续改变。

三、嗓音疾病检查:解码声带的“体检报告”

1. 间接喉镜检查

医生使用类似牙科镜的小镜子伸入口腔,通过镜子的反光观察喉部。这种方法简单,但视野有限,主要用于初步评估。

2. 纤维喉镜检查

通过鼻腔插入一根柔软、可弯曲的光纤喉镜,其前端带有光源和摄像头,可提供喉部和声带的详细图像。这是评估嗓音问题的首选方法。

3. 硬性喉镜检查

医生通过口腔插入一根硬性喉镜,直接观察喉部。这种方法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通常用于需要更详细检查的情况。

4. 视频频闪喉镜检查

结合摄像头和频闪灯,以慢动作观察声带振动。这种检查有助于发现声带运动异常,如声带小结、息肉等病变。

5. 声学分析

使用专业软件分析声音的声学参数,如基频(音调)、抖动(音调变化)、闪动(响度变化)和噪声和谐波比(声音纯度)。

6. 感官嗓音评估

由专业的言语语言病理学家通过听觉判断嗓音质量,常用工具包括共识听觉感知嗓音评估(CAPE-V)和GRBAS量表(评估嗓音的等级、粗糙度、气息声、无力感和紧张感)。

7. 喉肌电图

通过在喉部肌肉中插入小针,测量肌肉的电活动,帮助诊断声带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声带麻痹。

8.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提供喉部和周围结构的详细图像,有助于发现肿瘤或解剖异常。

MRI:评估软组织结构和潜在的神经问题。

四、科学护嗓的“三重防护”

1. 物理防护

• 用嗓遵循“20分钟原则”:每持续说话20分钟,休息2分钟喝水

• 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避免瞬间气流冲击声带

• 避免用力清嗓(可用吞咽动作替代)

2. 化学防护

• 饮用40℃蜂蜜柠檬水(浓度5%最佳)可提升声带黏膜弹性

• 雾霾天外出后,用生理盐水雾化清洁咽喉

• 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防止胃酸反流

3. 生物防护

• 练习“哼鸣训练法”:闭口发“m”音,从低到高滑动,增强声带耐受力

• 掌握“气声联动”:说话时用手按腹部,确保气流推动发声而非喉部肌肉拉扯

• 定期做喉镜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1次高频超声检查)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生物ID,从声纹特征到共振频率,都镌刻着专属的健康密码。当你说出“你好”的瞬间,不仅完成了信息传递,更上演着一场精密的生理奇迹。保护嗓音,就是在守护人类最珍贵的生物本能。下次当您想放声高歌时,请记住:这副与生俱来的“人体乐器”,值得我们用科学和温柔来对待。

来源: 头号感官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