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寿春高架桥上,一辆31吨货车以60公里/小时驶过,桥面板瞬间承受的冲击力达到静态荷载的1.93倍——这一数值远超中美桥梁设计规范的最高限值0.33。浙江工业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联合研究团队近期在《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发表论文,通过现场实测与计算机“数字孪生”技术发现:桥面板的局部动态冲击因子最高可达0.93,相当于设计标准的2.8倍,而路面坑洼是引发“超载效应”的罪魁祸首。这一发现为破解我国35%钢混组合桥面板开裂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裂缝警报:为什么规范算得安全,桥面却裂了?

寿春高架桥运营4年后,99块预制桥面板出现裂缝,最宽达0.33毫米,远超0.2毫米的安全红线。蹊跷的是,传统设计规范计算显示“应力完全达标”。研究团队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揭开谜底:车辆动态荷载对桥面板的局部冲击被全球冲击因子(衡量桥梁整体振动)严重低估

“就像用平均体温判断每个器官是否发炎。”论文通讯作者彭伟兵形容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团队在桥面关键位置布设光学传感器,监测货车以5-60公里/小时通过时的动态形变。数据显示,桥面板局部冲击因子比钢梁高40%,当车速提至60公里/小时,局部冲击值达0.575,超过我国现行规范72%。

有限元“透视眼”:颠簸路面=隐形冲击波

为精准还原冲击过程,团队搭建包含7.5万个网格单元的桥梁三维模型,模拟不同车重、车速与路况的组合效应。结果显示,当车速升至120公里/小时,桥面局部冲击因子飙至0.93,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约58吨瞬时冲击力。更惊人的是,路面粗糙度的影响占据主导——在“较差”路况下,冲击效应比“良好”路况增强67%。

“路面坑洼就像无数微型铁锤高频敲击桥面。”彭伟兵解释,车辆颠簸产生的振动波通过轮胎传递,引发桥面板“微骨折”。研究还发现,超载货车反而会降低冲击因子——100吨重车以80公里/小时通过时,冲击值降至0.45,但桥面形变达6毫米,逼近结构安全极限。

设计规范革新:给桥梁装上“动态心电图”

现行中美规范均采用全球冲击因子,但研究表明局部冲击效应被低估60%以上。团队提出新评估方法:将桥面板振动从钢梁整体响应中剥离,单独计算其动态形变。经现场数据验证,该方法误差小于5%,相当于给桥梁装上“毫米级心电图仪”。

研究同时给出维护策略:在裂缝高发区布设实时形变传感器,动态监测冲击峰值;对粗糙度超标的道路限速40公里/小时,减少“冲击波”累积效应;优先修复重车车道接缝处,阻断振动传递路径。目前,该方法已应用于波形钢腹板桥的安全评估,未来将拓展至多车道随机车流场景。

“这相当于发现桥梁的‘阿喀琉斯之踵’。”未参与研究的道路工程师评论称,“若将局部冲击因子纳入设计标准,我国桥梁寿命有望延长10-15年。”

来源: FrontCl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