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种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鼻咽顶壁及侧壁,尤其是咽隐窝,是具我国特征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以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北方发病率较低,呈现人群易感现象,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种族易感性、家族高发倾向和发病率相对稳定的特点。

一、五大早期信号:抓住身体的“求救声”

(一)涕中带血:最易被忽略的“红色警报”

患者早期会出现“回吸性涕血”——即早晨起床后,吸鼻子时吐出的痰液中带有血丝或小血块。这种血量极少,颜色暗红,常被误认为“牙龈出血”或“鼻炎黏膜破损”。若此症状持续超过2周,需立即进行鼻咽镜检查。

(二)耳鸣与听力下降:被误诊的中耳炎

鼻咽肿物增大压迫单侧或双侧咽鼓管(连接鼻咽与中耳的通道)会导致耳鸣、耳闷胀感,类似“坐飞机时的耳压感”、听力下降等症状。不同于普通中耳炎,这种症状不伴随疼痛或流脓,但会逐渐加重,所以中耳炎治疗效果不佳时,及时进行鼻内镜检查。

(三) 颈部肿块:不痛不痒的“定时炸弹”

约60%-90%的患者确诊时已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出现的部位一般都在耳后、下颌角等上颈部区域,质地坚硬如石、活动度差。由于无痛感,常被误以为是“淋巴结炎”或“脂肪瘤”,但抗生素治疗无效,且肿块会持续增大。

(四)头痛:容易被低估的“隐形信号”

肿瘤侵犯颅底骨质或神经时,会引起持续性单侧头痛,以太阳穴或后脑勺区域为主,夜间加重。不同于偏头痛,这种头痛服用止痛药无效,还可能伴随面部麻木、复视(看东西重影)或咀嚼困难。

(五)鼻塞与嗅觉减退:比鼻炎更顽固的“不通气”

单侧鼻塞逐渐发展为双侧,且常规滴鼻剂无效。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嗅觉失灵、呼吸不畅,甚至因阻塞咽鼓管导致耳部感染。 鼻咽部肿瘤向前生长可堵塞后鼻孔,进而侵入鼻腔,导致进行性加重的单侧或双侧鼻塞。如果在治疗后未得到改善,或者合并一种或多种上述症状时如头痛、血痰、涕中带血、耳鸣及听力下降等,需加以高度重视。

二、谁需要格外警惕?——高危人群画像

(一)EB病毒携带者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被认为是鼻咽癌的主要诱因。调查显示,我国3至5岁的幼儿中超过90%曾感染EB病毒,而成人中超过90%为病毒携带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唾液为主,例如共用餐具或接吻。EB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形成了共进化机制,通常能够与人体和平共处并长期潜伏,不会引发明显症状。然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其他因素刺激时,潜伏的EB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导致病毒快速复制,进而可能引发疾病,包括鼻咽癌及相关临床病症。

(二)“重口味”爱好者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饮食习惯也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例如,广东属于鼻癌的高发地区,或许与其地方饮食中嗜食高盐食品(如咸鱼、鱼干、腊肉等)有关。高盐类腌制食品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长期食用会在人体中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

(三)吸烟或吸二手烟者

烟草中的尼古丁、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鼻咽黏膜,导致细胞突变。研究表明,吸烟者患鼻咽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并且和吸烟量及吸烟持续时间成正比。

(四)有家族史的人群

约10%的鼻咽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某些基因(如HLA基因家族)的特定变异可能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若直系亲属中有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专项筛查。

(五)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者

职业性接触甲醛、木屑粉尘、镍等化学物质,或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也会提升发病风险。

三、科学筛查:早一步发现,多一份生机

(一)自查与初筛

• 观察症状清单:出现上述任一症状持续超过2周,需警惕

• 触摸颈部:定期检查颈部是否有无痛性肿块

EB病毒抗体检测:EB病毒抗体三联检(Rta-IgG、EA-IgA、VCA-IgA)囊括了EB病毒各期变化,可显著提高鼻咽癌早期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灵敏度提高至94.1%,特异度提高至98.9%,漏诊和误诊率更低。

(二)金标准检查:鼻咽镜+活检

• 电子鼻咽镜检查:电子鼻咽镜结合窄波成像技术(NBI),能够提高早期鼻咽癌的诊断准确性。通过观察病变部位的血管形态,医生可以直观地判断鼻咽部是否存在早期肿瘤。NBI技术还能精确定位病变区域,避免重复活检。

• 鼻咽部病理活组织检查:如果在鼻内窥镜检查中发现异常,医生通常会进行活组织检查。这个检查是鼻咽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取下鼻咽部的可疑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确诊是否为鼻咽癌。整个过程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一般不超过30分钟。

(三)辅助检查

• 鼻咽部增强CT及核磁共振(MRI):CT和MRI检查可帮助医生更清晰地看到肿瘤是否扩散到周围组织,尤其是颅底骨质或颅内软组织。对已经确诊的患者,这些检查还能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及是否存在复发。

• 颈部及全身彩超检查:鼻咽癌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此,彩超检查可以帮助发现颈部或其他器官的异常病变。如果颈部发现新生物,可进一步进行针刺活检,或直接切除肿块进行病理分析。

• 全身PET-CT检查:PET-CT是鼻咽癌确诊后评估全身转移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发现早期转移灶,还能帮助找到那些未发现原发病灶的患者的癌症来源。

鼻咽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早期信号的漠视。记住:反复鼻塞、涕血、耳鸣、颈部肿块不是“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对于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比任何治疗都重要。从今天起,关注身体细微变化,摒弃不良生活习惯,让早筛成为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 头号感官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