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食用山野菜的季节,山野菜与栽培蔬菜相比,野菜含有更加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深受百姓喜爱,但是,野菜也不是随便采摘食用的!

首先,采摘野菜其实有较高的植物学门槛,有些野菜与有毒植物很相像,因此,对不熟悉的野菜,公众不要采摘,避免误食有毒野菜。

其次,野外其生长环境和过程均不可控,“身世”不像人工种植的蔬菜那样可追溯,食用有很大的安全风险。比如,长在路边的野菜,长期被汽车尾气污染,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

另外,许多山场和农田等,为控制植物的病虫害或清除其周边野草,会定期喷洒除草剂、杀虫剂等,很难辨别自己采摘的野菜是否浸润过这些有害物质。

野菜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不同功效。但是,多数野菜性寒、味苦,多吃之后容易引发肠胃不适。部分野菜还含有可致敏物质,某些体质特殊的人群大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进食野菜发病与否、症状轻重与进食量和品种密切相关。一次大量食用有毒野菜等植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还可出现口唇发麻、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抽搐、癫痫、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该如何正确食用野菜呢?

1、学习可食用野菜等植物知识,正确识别安全的野菜,选食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有安全保障的野菜。

2、了解不同野菜的性味及药用价值,结合自身体质及地域、时间,有选择的适量食用。有肝、心脑血管疾病、胃病等病史人员,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等人群,更要慎食或不食野菜。

3、科学加工野菜,不生食。食用前,要摘净去腐,充分清洗;部分野菜要经水焯或浸泡足够时间去除天然毒素后烹饪才能进食。

不慎误食有毒的野菜怎么办?

一旦误食有毒野菜,会有头晕、头痛、恶心、腹痛和腹泻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及时催吐,随后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同时携带剩余野菜和呕吐物,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治疗。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