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中国核能技术解决方案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在“华龙一号”的基础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从2020年开始华龙后续机型的研发工作,打造性能更优、竞争力更强的华龙机型,实现我国核电技术从并跑到领跑的战略目标。至2024年底,华龙后续机型研发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华龙后续机型背后的研发团队,刚组建时平均年龄不到40岁,他们秉持着“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作为“80后”的吴宇翔,正是这支团队中的一员。

从青涩的工程师到身兼重任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如今他已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压水堆核电站总体设计技术领域科技带头人、华龙后续机型副总设计师兼总师办主任、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

▲吴宇翔在中核集团科技大会上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发言

作为 2023 年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项目入选人,吴宇翔拥有深厚的核电总体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综合性科研组织实施能力,在核电技术的研发、推广、管理等工作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近日,在由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组织的“首都科技人”宣传活动中,吴宇翔向记者介绍了投身核工业领域的初心,以及在“华龙一号”及后续机型研发中的实践。

马兰花开,理想启航

吴宇翔从小钟爱历史读物,喜欢“男儿何不带吴钩”“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样舍生取义的肝胆忠勇。如今,他在核工业领域找到了“早立悠悠报国志,渐成拳拳为民心”的大志向,也走进了“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

2001年,吴宇翔考入清华大学。当年正值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中,一位隐入大漠戈壁投身核试验30年的学长的发言,触动了吴宇翔的内心世界。

学长说:“我们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段话刻入了吴宇翔的记忆中,也让他对大漠戈壁的那个地方产生了好奇。一次暑假实习的机会,他终于来到了这个曾见证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的地方,这个承载了无数核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的地方,这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地方——马兰基地。

在戈壁滩上的“大漠第一哨”,吴宇翔见到许多用青春和热血守护这片土地的士兵们。他们把从戈壁滩上捡来的根雕当作点亮生活的“艺术品”,布置成为这里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他们中也有人复员后会抱着所见的第一棵大树失声痛哭……在这里,坚守不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信念,一种融入血脉的行动。

吴宇翔那颗年轻而不乏躁动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那次实习后,他有了新的思考,要将个人的热爱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那才是选择的意义。

博士毕业后,吴宇翔放弃在清华大学的留校机会,选择成为中核工程的一名青年工程师。

核电征途,交流为基

进入中核工程让吴宇翔感到很幸运,因为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就遇到了这个行业中最出色的一批人。他们中不乏思路敏捷、见识不凡的长者,也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中坚力量,更有年轻有为、干劲十足的同辈人。在他们身上,吴宇翔看到了自己的青涩与不足。

幸运的是,中核工程为人才的成长赋予了宽松的环境,有诚恳指导,有试错空间,更有对年轻人委以重任的信任。

入职的第三个月,吴宇翔就带着推广“华龙一号”的任务,被派往阿根廷参加技术交流会。

交流会共有十几个议题,他负责完成其中一个议题的汇报讲解。虽然课堂上曾学过核电的相关知识,但自己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于是,吴宇翔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恶补相关知识、假想各种问题、反复演练讲解……最终,在交流会上他以优异的表现,尤其是流利的英语表达,给在场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英语流利的优势,也在日后为他的“国际核电推销员”之路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吴宇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参加国际核工展

那些年,在国家鼓励核电“走出去”的背景之下,他多次被派往以亚非拉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宣传与推广。

2012年6月,他赴巴基斯坦参加K2/K3主合同谈判。抵达后,巴方提出了一千多个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答复成为主合同技术附件签订的前提条件。克服每四小时停一小时电、没有空调、天气炎热、蚊虫肆虐等种种困难,他连续熬夜工作,最终在谈判中解决了巴方所有问题,将技术附件固化,为主合同的签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回忆说,在国际大会和展览上,一些参会者会戴着有色眼镜“审视”这项技术,甚至刻意刁难;但也有一些参会者对“中国制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014年9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58届IAEA大会展览时,吴宇翔为报道IAEA大会的央视记者提供素材,协助制作新闻报道。很快,一条时长近3分钟的新闻在央视播出,成为“华龙一号”在央视的首次亮相。

每当想起这一幕幕,吴宇翔的脑海中便会闪现出“匡扶社稷,为国为民”几个字。他感到,那时的自己已不再仅仅代表个人或是单位,而是代表着中国的核工业。

家国担当,知行并重

工作一段时间后,吴宇翔观察到,设计工作与在学校接受的科研训练有着巨大差异,尤其是缺少一套标准体系。在“华龙一号”研发基本成型时,他意识到标准自主化对于核电技术自主化的关键作用,于是花了一年时间梳理各专业的标准及版本系统、分析实用性和存在的问题,牵头编撰完成了一份长达140页的分析报告。

报告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批准“华龙一号型号标准研究”课题立项,“华龙一号国家标准化示范项目”得到了国标委、能源局和核安全局的共同支持。课题历时四年建立了一套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自主化核电标准体系,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核工程为年轻人提供的成长空间,让吴宇翔感受到自己在所热爱的技术工作中越来越游刃有余。

2018年,他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华龙后续机型研发。

起初,他顾虑自己资历不足、威望不够、项目管理经验尚浅,而且自己打心里还是偏向技术工作,但在院领导的开导和鼓励下,他决心担下重任。

“华龙一号”后续机型的研发成为他倾尽心血的坚定目标。他建立了项目团队、管理体系,反复论证总体指标与特征,将所有专业集中起来细化、明确技术方案,制定研发计划,讨论重大技术问题,最终圆满完成了研发任务。

在吴宇翔看来,这一切皆因“热爱”而开启,在践行家国担当中得以磨炼,最终促成了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他直言,感恩能在中核工程遇见伯乐、榜样、良师、益友、知己、手足……遇到这些优秀的人,也感谢中核工程这个大舞台,为每个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来源:北京科技报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