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回暖,晴雨交替频繁,手足口病逐步进入高发期。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尤其是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更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温馨提醒: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家长和老师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密切关注孩子手、足、口、臀等部位是否出现疱疹或皮疹,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
哪些人群易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主要致病血清型为EV-A71、CVA16和CVA6)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病,但最主要的发病人群还是集中在6月龄-5周岁儿童。监测分析发现,1周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是2周岁儿童。
02
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春夏季高峰:4~7月
🔹秋季高峰:9~11月
03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平均3~5天。
🔹典型症状: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病程:多数患儿症状较轻,7~10天可自愈;少数重症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特殊表现:感染CVA6、CVA10的患儿,可能在病后2~4周出现脱甲症状。
04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前数天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方式:
🔸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体(如毛巾、玩具、餐具等)。
🔸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05
日常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勤洗手,讲卫生
🔹儿童在外出后、进食前、如厕后,家长在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或污染物后,均需用肥皂和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
🔹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后应选择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洗手。
(2)减少聚集,避免感染
🔹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对儿童频繁接触的物品(如玩具、门把手等)和餐具定期清洁消毒。
(4)接种疫苗
🔹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型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5)避免接触患者
🔹不与患病儿童共用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Tip
温馨提示:
手足口病虽多为轻症,但家长仍需提高警惕。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皮疹加重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科学防护,健康相伴!
来源: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