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开学季,校园视力筛查总能牵动无数家长的心。看到孩子带回的视力异常告知,有人焦虑不安,也有人心存侥幸:“学校都查过了,应该没问题吧?”殊不知,校园筛查只是视力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真正的“视力保卫战”必须从专业复查开始。

一、校园筛查和专业检查,究竟差在哪?

许多家长误以为校园筛查等同于专业视力检查,实际上二者从设备、流程到目的都有本质区别:

校园筛查存在一定局限性:

  • 环境干扰大:教室光线、学生配合度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 项目较单一:无法检测眼轴发育、眼底病变等深层问题;
  • 无法区分真假近视:当用眼过度时,睫状肌可能会持续收缩并产生痉挛,导致调节性近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假性近视),进而造成视物不清,普通验光易误判。

二、为什么校园筛查后,还建议到医院复查?

学校的初步筛查仅作为视力状况的一个初步评估,不具有诊断意义,应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以确诊。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眼睛的调节能力可能影响筛查结果,因此其准确性存在一定局限。而医院的复查则是对眼睛屈光状态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和评估,它涉及眼部检查、屈光状态、主视眼、调节力、视功能等多项指标,能够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验光结果。三、给家长的“视力保卫指南”- 筛查异常≠确诊近视:屈光不正、视疲劳都可能导致视力下降;

  • 黄金复查期:校园筛查后建议1周内复查,避免睫状肌状态变化,“假性近视”发展为“真性近视”;
  •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每3-6个月进行专业的视力检查,动态监测视力变化和眼轴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如视力矫正、近视防控、视功能训练等;
  • 行为干预:坚持科学用眼习惯,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等。

内容参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及解读《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流程专家共识(2019)医疗科普 仅供参考 不作为诊断依据

来源: 朝聚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