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观鸟爱好者迎来重磅惊喜——西黄鹡鸰亚种(M.f.leucocephala)首次在泉州地区被记录!这只拥有独特“白头妆容”的珍稀候鸟与常见黄鹡鸰混群觅食,却因生性警觉成为观鸟圈热议焦点。此次发现不仅刷新了泉州鸟类名录,也为东亚候鸟迁徙研究增添了宝贵资料。

发现经过

据泉州市观鸟学会记录,该亚种由厦门李享(无足之鸟)老师于近期在泉州某水边田埂率先发现。凭借对鸟类的敏锐观察,李享老师在众多黄鹡鸰中发现一抹与众不同的“雪顶”,随即与专家团队通过照片比对确认其为西黄鹡鸰准噶尔亚种,现正式录入“泉州市鸟类名录”,为第402种鸟类。随后,阿特(蔡伟杰)、磨牙、董帝伟、陈文森等老师接力追踪,多次捕捉到其灵动身影,证实该个体为迷途北迁至闽南的罕见过境旅鸟。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1.形态特征

雄性西黄鹡鸰在繁殖季节全身亮黄色,背部略带绿色。头部的颜色和图案随亚种而变化:此次发现的准噶尔亚种西黄鹡鸰最显著特征为纯白色头部羽毛,宛如戴上一顶天然“雪帽”。雌鸟和非繁殖期的个体颜色较为暗淡。体长16.5厘米,体重12.3-26.4克。

2.生活习性

尽管外形吸睛,但其性情却格外腼腆,常隐匿于芦苇丛或贴近地面活动,稍有人类靠近便迅速惊飞,堪称“鸟界社恐”。观鸟记录显示,该个体偏好栖息于湿润田埂、河岸等生境,以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取食方式与普通黄鹡鸰相似,但警惕性更高,觅食间隙频繁环顾四周。

西黄鹡鸰准噶尔亚种繁殖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越冬。此次现身泉州,可能与气候异常或个体导航偏差导致的迁徙路线偏移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阿特(蔡伟杰)老师发现到的黄头鹡鸰同为闽南偶见候鸟,二者为湿地生态多样性增添了生动注脚。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