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空调制冷需求激增,传统压缩式制冷系统的高能耗与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因其清洁、低碳的特性备受关注。近期,一项针对太阳能驱动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LiBr-H2O ARS)的研究,通过智能模式切换与多目标优化方法,为提升太阳能利用率与经济效益提供了新思路。

太阳能制冷的效率瓶颈与解决之道

传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受限于太阳辐照的不稳定性:晴天时制冷效率高,阴雨或夜间则依赖辅助能源(如天然气),导致成本攀升且碳排放增加。此外,单效制冷模式虽能适应较低温热源,但效率有限;双效模式效率更高,却需要更高的热源温度。如何平衡不同辐照条件下的运行效率,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

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单双效智能切换”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集热器水温,自动选择运行模式:当水温低于130°C时,启动单效模式(SEM);水温达标后切换至双效模式(DEM)。例如,在青岛夏季测试中,系统在晴朗中午切换至双效模式,单日制冷量可达11千瓦,较单效模式提升近一倍;而在辐照不足时,系统无缝切换回单效模式,并辅以少量天然气补热,确保每日制冷时长稳定在10小时以上。

多目标优化:从参数分析到智能算法

为最大化太阳能利用率(SF)并降低成本,研究团队采用了两步走策略:

  1. 参数敏感性分析:通过Sobol方法筛选出对系统性能影响最大的参数,包括集热器面积、热水流量、冷却水温度等。结果显示,集热器面积每增加10平方米,太阳能利用率提升约2.3%,但设备成本同步上升。
  2. 多目标优化:利用NSGA-II智能算法,在数万次模拟中找到最佳参数组合。最终,集热器面积从65平方米优化至48.6平方米,减少初始投资;同时调整流量与温度参数,使太阳能利用率提高3.22%,长期运营成本降低10.18%。

实测数据: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在青岛为期一周的实测中,优化后的系统表现亮眼:

  • 经济性:年平准化成本从732美元降至657美元,降幅达10%。主要得益于集热器面积缩小与流量优化,设备投资减少25%,辅助能源消耗降低8%。
  • 环境效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29%,相当于每周减少3.22千克碳排放。若推广至中型商业建筑,年减排量可达数吨。
  • 能效提升:单位集热面积制冷量从1.05千瓦时/平方米增至1.16千瓦时/平方米,系统整体能效提升45%。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

尽管当前系统在优化后表现优异,但其商业化仍面临挑战。例如,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成本较高,且低温环境下效率可能下降。研究团队建议:

  • 区域适配:在太阳辐照充足的地区(如中东、南欧)优先推广,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减少热损失。
  • 政策支持:通过补贴或碳税优惠,降低初始投资门槛,鼓励绿色制冷技术普及。
  • 技术迭代:探索与光伏、储热技术耦合,进一步减少对辅助能源的依赖。

结语:太阳能制冷的“智能进化”

这项研究证明,通过模式切换与参数优化,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不仅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条件,还能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正如论文作者所言:“未来的清洁制冷,不应是‘有阳光才制冷’,而是‘用每一缕阳光高效制冷’。”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这种智能化的制冷方案或将成为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推手。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