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太阳能产业迎来关键转折。随着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碰撞,以n型硅基电池、钙钛矿/硅串联电池为代表的“效率派”,以及主打轻量化、柔性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正在重塑行业竞争版图。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实验室数据,更直接推动着从生产线到终端应用的全面升级。
硅基电池:效率与产能的双重跃迁
硅基电池作为光伏市场的主力,2024年的关键词是“n型替代”。数据显示,n型钝化接触电池(如TOPCon)的全球年产能从2023年的110吉瓦激增至350吉瓦,与传统PERC电池的产能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从350吉瓦骤降至不足100吉瓦。这种更替的背后,是TOPCon电池高达26.58%的转换效率(Trina Solar数据)及其与现有产线的兼容性。中国企业如晶澳、天合光能通过优化钝化层结构和金属化工艺,持续刷新效率纪录。
另一项突破来自“无银化”技术。隆基推出的异质结背接触(HBC)电池效率达27.30%,通过激光图案化工艺减少贵金属使用,为大规模量产铺平道路。而TOPCon与异质结技术融合的THBC结构,更以27.4%的效率逼近硅基电池理论极限(29.4%)。市场分析指出,n型电池的市占率将在2025年突破95%,彻底终结PERC时代。
钙钛矿/硅串联电池:从实验室走向户外的“效率黑马”
钙钛矿与硅基材料的“强强联合”在2024年取得实质性进展。隆基研发的钙钛矿/硅双结电池效率攀升至34.6%,其M6尺寸(166mm)组件的户外实测效率突破30.1%,标志着该技术已具备商业化条件。这种“叠层设计”通过互补吸光波段,将太阳光谱利用率提升至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开始关注钙钛矿组件的户外稳定性。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部分TOPCon组件存在紫外诱导衰减问题,首年功率损失达10%-16%。对此,企业通过优化封装材料和钝化膜层,将衰减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有趣的是,实验室静态测试的“衰减数据”与实际发电表现存在差异——户外光照可能触发材料的自我修复机制,这为技术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有机太阳能电池:柔性场景打开想象空间
在追求极致效率之外,有机太阳能电池凭借其“可弯曲”特性开辟差异化赛道。2024年,57微米厚度的异质结柔性电池实现1.9瓦/克的功率重量比,创下761毫伏的开路电压纪录。这种轻薄如纸的电池可应用于便携设备、建筑一体化光伏等领域,浙江大学团队更利用自组装空穴传输层,开发出半透明组件,光利用效率达5.34%。
规模化生产也取得突破。苏州大学通过调控涂布工艺,将15.64平方厘米组件的效率提升至16.7%;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采用非卤溶剂,在204平方厘米大面积组件上实现14.5%的认证效率。尽管有机电池的绝对效率(约20%)仍低于硅基产品,但其低温印刷工艺和低碳足迹,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了独特价值。
行业洗牌:中国企业的“技术领跑”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尤为瞩目。全球TOPCon产能的80%集中于中国企业,隆基、天合光能等头部厂商通过“钝化接触+背接触”技术组合,持续加码高效产品。钙钛矿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研制的715平方厘米子组件效率达22.46%,刷新大面积制备纪录。而在有机光伏赛道,武汉大学开发的L8-ThCl受体材料,推动实验室效率突破20%门槛。
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550吉瓦,其中n型产品占比超60%。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将主导下一阶段竞争。行业专家指出:“太阳能产业正从‘成本驱动’转向‘效率+场景’双轮驱动。谁能兼顾地面电站的高效需求与分布式应用的柔性创新,谁就能在零碳浪潮中抢占先机。”
这场技术变革的背后,是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预测,2030年光伏发电占比将达25%。当效率提升遇见应用场景创新,太阳能产业正在书写“双碳”目标下的新篇章。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