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但许多人在治疗疾病时,却因药物使用不当让胃“默默受伤”。今天是国际护胃日,作为药师,我特别梳理了5类最易伤胃的常用药物,并给出科学防护建议,帮助大家用药更安全。
一、警惕这5类“胃部杀手”药物
1. 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消炎的“双刃剑”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伤胃机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止痛,但前列腺素恰恰是胃黏膜的“保护伞”。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削弱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直接侵蚀胃壁,引发胃炎、溃疡甚至出血。
高危人群:关节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需长期服药者。
2. 激素类药物:诱发溃疡的“隐形推手”
代表药物: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伤胃机制:激素类药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同时抑制胃黏液分泌和黏膜修复,长期使用可能诱发“类固醇溃疡”,症状隐匿但后果严重(如穿孔)。
药师提醒:需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胃黏膜健康。
3. 抗血小板药:心血管患者的护心“代价”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伤胃机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脏,但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尤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共存时,胃出血风险显著升高。
科学应对:医生可能建议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4. 抗生素:杀菌也可能“误伤”胃
代表药物:四环素、红霉素、甲硝唑等。
伤胃机制: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消化不良;部分药物(如多粘菌素)还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药师建议:避免空腹服用抗生素,必要时补充益生菌。
5. 苦寒类中药:养胃误区中的“雷区”
代表药物:大黄、黄连、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
伤胃机制:中医理论中,苦寒药易损伤脾胃阳气,长期使用可能抑制消化功能,导致腹胀、食欲减退,尤其不适合脾胃虚寒者。
误区纠正:中药并非“无毒无害”,需辨证使用。
二、科学护胃的4大关键策略
1. 选对剂型和时间,减少胃刺激
- 肠溶片/缓释片:如布洛芬肠溶片可避免药物在胃中释放。
- 服药时间:非必需空腹的药物,建议餐后30分钟服用,利用食物形成保护膜。
2. 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长期服用伤胃药物者,医生可能开具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或胃黏膜修复剂(如硫糖铝),以中和胃酸、促进修复。
3. 姿势与细节不容忽视
- 服药姿势:站立或坐直,避免药物滞留食管。
- 饮水量:至少200毫升温水送服,加速药物通过胃部。
4. 定期监测与主动沟通
- 胃镜检查:长期用药者建议每年一次胃镜筛查。
- 告知病史:若有胃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务必提前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三、常见护胃误区,你中招了吗?
-
误区:喝粥养胃
真相:粥易刺激胃酸分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反而加重症状。 -
误区:牛奶护胃
真相:牛奶短暂中和胃酸,但钙和蛋白质可能促进胃酸分泌,溃疡患者慎用。 -
误区:胃痛就吃奥美拉唑
真相:长期滥用可能增加骨折、感染风险,需遵医嘱。
四、特殊人群的护胃指南
- 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差,需减少非必要药物联用。
- 糖尿病患者:避免含糖胃药(如铝碳酸镁咀嚼片),选择无糖剂型。
- 孕妇:禁用米索前列醇等可能致畸的胃黏膜保护剂。
结语
药物是治病的“武器”,但也可能成为伤胃的“暗箭”。国际护胃日之际,希望大家科学用药、主动防护,让健康从“胃”开始。若您需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建议定期咨询消化科医生或药师,定制个性化护胃方案。
来源: 陈药师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