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International Rare Animal Protection Day )是国际自然保护组织联合倡议设立的保护珍稀动物的节日, 时间为每年的4月8日。 旨在提醒全世界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

1946年,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曾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创办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报告显示,全球1/4哺乳动物面临灭绝风险。2018年在肯尼亚马赛马拉的草原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离世时,全球超过200万网友通过直播为它送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自然保护组织联合倡议设立"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截至2025年4月,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已形成独特的全球行动网络:非洲的反盗猎犬队在草原上巡逻,东南亚的穿山甲救助站24小时运转,中国的科研团队用基因技术复活濒危物种精子。在中国,众多自然保护区纷纷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通过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东北虎豹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全方位保护。在国际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组织发起了众多大型保护项目。例如,针对大象保护,他们在非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开展反盗猎行动,加强对大象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推动可持续的社区发展项目,减少当地居民与大象的冲突,从多方面保障大象的生存。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的设立,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日子也是一个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本含义

珍稀动物是指在其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主要部分中处于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已经减少到勉强可以繁殖后代的地步,其地理分布狭窄,仅仅存在于典型地方或出现在有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果不利于其生长和繁殖的因素继续存在或发生,便会很快灭绝。

节日起源

20世纪中叶,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猖獗,每年有超过200万件象牙制品流通。1973年,80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野生动植物贸易。随着盗猎技术升级,非洲象种群在1980年代锐减60%,这促使国际社会在1989年将非洲象列入CITES附录Ⅰ,全面禁止象牙贸易。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与栖息地丧失成为新威胁。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报告显示,全球1/4哺乳动物面临灭绝风险。2018年在肯尼亚马赛马拉的草原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离世时,全球超过200万网友通过直播为它送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自然保护组织联合倡议设立"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最终将日期定为每年4月8日——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寓意着生命的希望与守护的责任。

节日内涵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珍稀动物正面临着生存危机。从非洲的大象到亚洲的虎,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豚到大洋洲的珊瑚礁,这些动物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也在急剧下降。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的设立,旨在提醒全世界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这个日子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日子也是一个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减少原因
珍稀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栖息地丧失:城市化扩张、农业发展、森林砍伐和采矿活动等导致动物失去栖息地。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温度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周期。
3.过度捕猎和非法贸易:一些动物因其皮毛、牙齿、骨骼或其他身体部分在黑市上具有高价值而被非法捕猎和贩卖。
4.污染:工业污染、农药使用、塑料垃圾和油污等污染源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存造成威胁。
5.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6.疾病和寄生虫:动物可能因疾病或寄生虫而死亡,尤其是当它们的免疫系统因其他因素而受损时。
7.人类活动干扰:道路建设、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可能会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习性,影响它们的繁殖和觅食。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珍稀动物,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和措施。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打击非法猎杀、贩卖和走私珍稀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其次,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珍稀动物的保护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珍稀动物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来源: 宁波科学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