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阳 刘颖颖

他因为国内湖泊水污染严重超标而“痛心”,

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

他在项目早期资金缺乏时,

靠自掏腰包和“众筹”奔赴洱海开展科研工作;

他不畏病魔缠身,

常年坚守洱海环保一线“攻坚”;

他为打赢洱海环保“持久战”,

倡议设立专项基金,并捐资用于人才培养……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满头银发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微笑地指着屏幕上一头青丝的自己说:“这是我1996年10月第一次来洱海现场考察时的照片。我研究洱海水环境30多年,因为祖国迫切需要,2000年回国投身于洱海的水环境治理。”

好环境恶化,他坐不住了

孔海南上大学前在武汉一家军工厂做机修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系创始人蔡宏道教授,受到蔡老先生低调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进取的精神影响,立志求学环境专业,并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奋斗至今。

1988年,作为中国政府交流学者,孔海南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那里从事湖泊与河流技术研究13年,成为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资深专家。而他的“洱海”情结,正是从那一年开始的:当时,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日本环境省之间启动了中国太湖与日本霞浦湖及大理洱海与北海道洞爷湖间的比较研究国际合作课题,孔海南参加了研究工作。

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孔海南第一次考察洱海,他乘考察船到了湖心,看到洱海的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长到湖面,呈现出十几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景象,感到深深的震撼:“我到过世界上许多的著名湖泊,洱海那幅景象让我终生难忘。或许这次的考察经历将我毕生的科学研究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了一起。”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可是,洱海这个曾经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大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亲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遭受湖水富营养化侵袭,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得湖水水质急剧恶化,令孔海南忧心忡忡。

1998年,他受世界湖泊委员会委托对中国太湖与滇池两个沉积型湖泊藻华爆发调查研究,现场实测毒素,获取了国内外第一次做的实测数据。日本琵琶湖、霞浦湖均超标在10倍以内,日本启动了国家层面10年研究及综合治理计划;美国五大湖中的密歇根湖超标100倍,但它们不是饮用水源地。“从太湖、滇池的富营养化状况看,我预想一定会高,但是超标5000至10000倍,极大地刺痛了本人内心。”

“内心刺痛”是因为对祖国的热爱。他学过环境医学专业,知道藻毒素的毒性在自然界仅次于二噁英。环境问题将成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问题。他感到“国家需要我,国民期待我,一度几天彻夜难眠。”

2000年,年过半百的孔海南再也坐不住了,辞去年薪40多万元的国外工作,回国成为上海交大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海归”教授。“我们要用30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孔海南誓言。

躬耕不辍,不负总书记嘱托

此后数年里,孔海南展现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和素养,他与国内一批专家一道,提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并多次走访调研、建言献策。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水质恶化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水专项实施方案,该专项围绕“三河、三湖、一海、一江、一库”,其中的“一海”就是洱海,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落到孔海南身上。

洱海项目启动时,孔海南年满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曾两次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晕倒抢救。这些本来不允许他长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考虑到国家批准并实施“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如此大的决心和投入,洱海又有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恢复原生态湖泊”的情结,孔海南还是毅然选择承担起首席科学家职责。

在国家项目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他就带领团队行动了。一年半的出差费及研究基地建设费等200 万元都是东挪西凑垫付的。先挪用了团队的“国际合作经费”,接着是“横向科研经费”,最后动用个人“存款”及部分工资。2007年6 月开始,他们甚至向大理学院借用住房,从上海到洱海由乘飞机改乘火车,一位在职博士生帮忙找来某公司的40万元科研费,水专项“技术总师”请中国环科院紧急支援了20万元,这样才艰难渡过难关。

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每年累计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日均3万步,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为减少高血压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做了2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多年过去了,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如今的洱海,更清更美了。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使大家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现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

做“大先生”,三代交大人接力治水

孔海南到上海交通大学时最先讲授的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而他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在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

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用自己实测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这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始终站着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孔海南非常欣慰:“我带的几十名博士生后来基本都奋战在环境治理一线。”学生们说:“孔老师是真正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

如今,洱海保护的接力棒已交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的手上,洱海保护的事业平台也从最初的重大科技专项,拓展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上海交通大学对口帮扶下,大理州洱源县于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大理研究院于2019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王欣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碧波荡漾,海菜花开永不败
“我70多岁了,将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我一直思考要为‘久久为功’的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点贡献。”这是孔海南的承诺。

退休后,孔海南没有停止脚步。上海交通大学每一年的新生课堂、新进教师讲堂,都会看到孔海南的身影,他用自己30余年日本求学、国外研究与回国发展的感人事迹分享,激励交大学子和青年教师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孔海南这样叮嘱。

在他的感召下,无数青年学子选择到西部建功立业。刘智卓同学在新生入学时听到孔海南治理洱海的故事后,在专业分流时毅然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他创立了学生“绿格公益团”,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腾格里沙漠,累计制作麦草方格上万个,固定黄沙千余亩,提出了一种基于肉苁蓉嫁接的循环治沙方案,防风固沙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大学毕业后,刘智卓选择奔赴孔海南教授坚守的洱海之畔,成为大理洱源的一名西部计划支教团成员。2020年,刘智卓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

洱海的综合保护治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为了让社会更多关注、投入洱海流域保护事业中,经过多方奔走,孔海南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他个人捐资200万元,中国水环境集团捐资200万元,为该基金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为了让更多的交大师生“关心洱海、情系大理”,将沪滇情谊的鲜活教材融入交大的大思政课堂,2020年5月,经过孔海南积极联络,大理州洱源县与大理大学向上海交通大学慷慨捐赠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15米的长冷链车开了4天4夜,跨越了1800公里的滇樱花树运抵上海交大闵行校园,建立了一座“大理滇樱园”。如今,这些象征着友谊和奉献的樱花在校园年年绽放,成为春天里格外明媚的风景。

2021年2月初,孔海南又将滇西洱海特有的珍稀濒危水生植物海菜花,移植到了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南苏园,打造了一个近20平方米的“微型洱海”,2个月后海菜花漫开,呈现了异地移植的奇迹。滇樱花和海菜花在校园“盛开”,见证着以孔海南为代表的上海交大师生为国家“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所作的贡献。

海菜花这种十数年前因洱海污染一度“灭绝”,近几年来因洱海水质持续向好,自然地在湖面又大量盛开,成为洱海成功生态治理过程的“指示生物”。近5年来,海菜花人工栽培普及到3000亩规模,年纯收益达到每亩8000元以上,而且这一成果仍在扩大,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蔬菜”,是洱海流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动案例。

苍山碧水吾愿白头,人间滋味尽出西洱。孔海南及其团队的事迹,好似源自洱海的清流无声滋润青年学子的心田,而那洁白无瑕的海菜花正在更多人的心间绽放。

来源: 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