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不仅是传统祭祀节日,还藏着养生的关键密码。这个时节,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焕发生机,但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更替而调整。了解清明养生知识,顺应天时调养身心,能让我们活力满满迎接春天。
一、清明饮食:春日滋养有讲究
春季肝气旺盛,易影响脾胃功能。清明饮食遵循“增甘减酸”原则,滋养脾胃。多吃甘味食物,像山药、红枣、南瓜、小米粥,都是不错的选择。我家老人每到清明,就会煮上一锅红枣小米粥,香甜软糯,喝完整个人都暖乎乎的,脾胃也舒坦。
时令野菜更是大自然馈赠的养生好物。荠菜、马兰头、香椿,这个时节最鲜嫩。荠菜包饺子、马兰头凉拌、香椿炒鸡蛋,做法简单又美味。荠菜有明目、止血、利尿功效;马兰头清热解毒;香椿健脾开胃。不过,野菜采摘时要注意辨别,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和过敏。
此外,清明雨水增多,湿气重,多吃薏仁、芡实、赤小豆等祛湿食物。薏仁水、芡实粥,简单又有效。湿气重的人,早上起来常觉得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吃这些食物能有效缓解。
二、清明运动:拥抱自然,唤醒活力
宅了一冬,身体急需舒展。清明外出踏青,是最好的运动。走进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风光,身心都得到放松。一家人周末去郊外踏青,边走边聊,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感情。
放风筝也是清明传统运动,对身体好处多多。放风筝时,仰头、奔跑、拉线,活动全身关节,预防颈椎病、肩周炎。看着风筝在天空翱翔,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压力一扫而空。
不想外出,在家也能做简单运动。清晨打一套太极拳,动作舒缓,以意领气,能促进气血运行;晚上练几组瑜伽,拉伸肌肉,放松身心,帮助睡眠。
三、清明起居:顺应天时,早睡早起
清明时节,白昼渐长,夜晚渐短。顺应天时,早睡早起,让身体充分吸收阳气,精神更饱满。我以前爱熬夜,早上起不来,一到春天就浑身乏力。后来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每天早上都能感受到春日的阳光,一整天都活力充沛。
早晚温差大,“春捂秋冻”很重要。别着急脱掉厚衣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重点保暖腿部和脚部。晚上睡觉时,也可以多盖一条薄毯子,避免着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不能忘。每天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赶走病菌,预防呼吸道疾病。趁着阳光好,把被子拿出去晒晒,晚上睡觉都更舒服。
四、清明情志:平和心境,远离焦虑
清明祭祀,思念逝去的亲人,人们容易陷入悲伤情绪。适度悲伤正常,但过度悲伤会伤肺、影响脾胃。我有个朋友,每到清明就情绪低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和家人倾诉,参加集体祭祀活动,在缅怀中获得情感慰藉。
多接触大自然,感受万物生长的力量,也能让心情平静。看着嫩绿的新芽、盛开的花朵,会发现生命循环不息,更加珍惜当下生活。
清明养生,贯穿生活点滴。从饮食到运动,从起居到情志,顺应自然规律,照顾好自己。这个清明,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开启健康生活,元气满满迎接春天,拥抱美好未来。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重症医学科 崔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