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故宫繁花开,皇家宫殿与春天相遇,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旅行,古建筑中的科学智慧也更加熠熠生辉。

故宫古建筑中,有种“勾心斗角”(又称“钩心斗角”)的建筑结构。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出现了“钩心斗角”一词:“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屋檐与屋顶中心紧密勾连,相邻的屋角错综交错。“勾心斗角”里藏着古建筑安全牢固的智慧。

“勾心”保证古建筑重心稳固

古建筑“勾心”,即构件之间搭扣牢固,以确保建筑整体重心(或中心)稳固不偏。其中,构件之间的榫卯连接,是“勾心”的方式。

所谓“榫”,即榫头,为两个相连接的木构件中,一个构件端部的伸出部分,而“卯”,即卯口,为另一个构件端部开的口子。榫头与卯口连接后形成的整体,可称为榫卯节点。

以故宫太和殿立柱与枋连接为例,立柱顶部一般做成卯口形式,枋的端部做成榫头形式,两者搭扣,榫头与卯口之间形成牢固的结构,即使发生地震或刮大风,立柱与枋也不会散架,保证太和殿的立面框架稳固不动。

特别是,太和殿所用的榫卯连接,榫头前端大、后尾小,犹如燕尾,因而只能上下向插入卯口中。一旦插入,榫头很难在水平向拔出来,从而保证太和殿安全稳固。

当然,保证古建筑稳固,除了“勾心”工艺的功劳,也离不开榫卯节点优秀的力学性能。

以抗震为例,故宫古建筑群在600余年中历经地震200多次,但在历史上很少有建筑遭受破坏的记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榫卯节点有优秀的抗震性能。地震前,木构架处于静止状态。地震时,卯口与榫头之间,通过协调运动,产生摩擦和挤压,并产生相对滑移和相对转动。

具体而言:当柱身产生倾斜时,与额枋产生相对变形,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挤紧运动,并随着柱身倾斜幅度增大而表现明显;当柱身复位时,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拔出运动,并逐渐恢复到初始位置附近。由于古建筑中榫卯节点数量较多,榫头—卯口在“挤紧—拔出”协调运动的过程中,耗散了较为可观地震能量,有利于减小结构的震害。地震后,随着柱身复位,榫卯节点亦基本恢复原状,构架仍保持稳定状态。

建筑反宇产生“斗角”之势

“斗角”是指上下或左右相邻屋檐交相辉映,犹如牛羊等动物抵角一般。故宫建筑中“斗角”造型,源于屋檐位置的反宇做法,可凸显建筑的雄伟与峻美。

古建筑起坡后,在屋檐位置,由中间向两端逐渐翘起,这种做法叫作“反宇”。反宇在汉代已出现,张衡《西京赋》载有:“反宇业业,飞檐䡾䡾(nèi)”,即反宇做法使屋檐高耸,很有气派。隋唐时期飞檐舒展深远,但反宇起翘角度较平缓;宋辽为我国传统建筑发展、融合时期,反宇起翘角度明显,使得屋檐形态优美;明清时期,由于建筑的规范化,屋檐反宇起翘角度不及宋辽时期,但仍能展现建筑屋顶造型之美。

以故宫乾清宫屋顶为例,反宇做法,使屋顶两头上翘、中间里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张力感,犹如振翅欲飞的雄鹰,气宇轩昂。而乾清宫上下檐的反宇,层叠交错,在视觉上产生了“斗角”之势。

从建筑安全角度而言,运用“斗角”工艺的古建筑整体呈“凹”字形,屋顶部位的重心被降低,有利于减小建筑整体在外力下的摇晃幅度,提高其稳定性,使建筑更加稳定。此外,“斗角”的翘起做法,使得柱与梁之间的榫卯连接,并非纯粹的竖向与水平搭接,而是产生了倾斜角度,因而榫头与卯口彼此挤紧,加强了屋架构件之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故宫古建筑“勾心斗角”的结构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