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一河南省科技馆馆校合作现状
河南省科技馆作为特大型科普场馆,自面向公众开放以来,不断积极推动河南省科普教育的发展,切实为青少年打造校外“第二课堂”提供助力,通过开展各项科普活动,推动馆校合作再上新的台阶。
1向中小学生全面开放,打造课外科普教育第二课堂
2023年1月,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依托馆内种类繁多的科技展品、青少年创新教育区、特效影院等科普教育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为推动科技馆的馆校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科技馆多次联合学校进馆开展活动,对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技馆同时邀请学校举办科普教育活动专场,通过科技夏令营、科学之夜、科学实验秀场、小小辅导员培训、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打造融合展示、赛事、宣讲、讲座等为一体的科普盛宴。
2依托场馆优势积极承办各类赛事活动,搭建馆校合作桥梁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技馆依托场馆优势,先后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河南省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活动,积极对接高校,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为广大青年学生构筑了展示创新创造的平台。
3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系列活动,实现馆校资源共享
自2013年起,河南省科技馆启动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至今已累计巡展300余站,服务观众近2 000万人次。流动科技馆巡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仅为未参观过科技馆的学生免费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奇科学体验,还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
4借助新媒体力量进行科普直播教学,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
传统的科普教学活动大多是在线下进行,这些活动的辐射范围有限,仅限于特定区域内的人群,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依托新媒体力量的科普教学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022年,在“天地共播一粒种”科普活动中,河南省科技馆作为分会场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会场进行了现场直播连线,共同观摩了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植物培养实验视频,聆听了航天英雄寄语,并为地面种植单元进行浇水。这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扩大受众范围、提高互动性、降低科普成本等优势,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二河南省科技馆馆校合作衔接路径
1构建馆校长期合作机制
构建稳固的馆校合作机制,是实现馆校合作教育衔接的基础。通过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馆校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这样的合作也有助于提高双方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2完善课程对接及活动策划
河南省科技馆目前开放了5个展厅,融合了幼儿园到初中各段学龄各个学科的知识。“动物家园”展厅以展示各类野生动物标本为主,采用沉浸式、立体化和情境再现的设计手法,组合展示世界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可以用于生物类课程的讲解;“童梦乐园”展厅面向幼儿开放,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鼓励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和探索,适用于幼儿的科学启蒙类教学;“创享空间”展厅面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采用STEAM教学模式,提倡青少年在研究问题中学习,有利于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发现”展厅展示的是物理、化学方面的科学现象,对于自然界中的声、光、电、磁等现场进行讲解,适合青年学生的科普教育;“宇宙天文”展厅展示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各类星系的讲解和天体运动规律等,让公众直观感受宇宙的浩瀚无垠,体验太空的精彩神秘。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在学期开学前统筹规划当期的场馆教育课程,由科技馆配合完成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让学校教育与场馆教育在教学课程上形成有效的衔接。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越复杂的问题越难在书本上进行形象的讲解,而科技馆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可以有效还原模拟科技现象,使抽象的原理具象化,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
3促进馆校资源共享和师资互动
河南省科技馆通过定期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校授课等活动,实现了科教师资和科技展品的资源共享;而作为专业教学人才的校内教师,可以依托场馆内丰富的展项及展品,以更加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现场授课。
河南省科技馆基于场馆教育的教学活动更具多样化。一是基于展品展示的知识教育,主要依赖于展项的展示和讲解传递知识;二是针对动态互动展项的体验式教育,以互动展项为核心,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三是基于探究活动的探索教育,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探索、思考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河南省科技馆的数字科技馆也可以接入学校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科技资源,也可以通过数字科技馆开设直播,辐射更多区域的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同步观看场馆内的科学实验直播。这种馆校资源共享和师资互动的方式,有助于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一体化学习。
4大力开展合作研究及实践拓展
科技馆作为专业性的科普教育基地,可以联合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拓展。在2022年度“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中,河南省科技馆申报的“科技无处不在——科普知识传播宣讲”项目成功获批,该项目由科技馆组织并策划,以省内高校在校生组成的志愿团队为主,利用假期、志愿者日、学雷锋日等时间,走进乡村、社区和学校,开展创新性和特色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引导公众自觉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务自身、利于他人。
科技馆作为科教资源的提供者和组织者,高校作为科教资源的补充者和传播者,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双方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研究实践的机会,推动科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开展馆校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科技馆而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展品及科技馆科普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对于学校而言,要适于衔接教学课堂,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对于政府及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新时代下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仍旧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馆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家华.基于馆校合作的科技馆科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柴继山.科技馆科学教育实践中的馆校合作模式探索[C]//中国科普研究所.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宁夏科技馆,2018:4.
[3] 马延芳.科技馆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C]//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河南省汝州市科学技术协会,2017:4.
[4] 许雯.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04):247.
[5] 李宏.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思考[J].才智,2012,(16):291-292.
来源: 来源 | 《中国科技教育》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