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传统矿物切削液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日益凸显。近日,青岛理工大学联合香港理工大学等机构在《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发表重磅综述,系统评估了生物润滑剂在钛合金、镍基合金等航空航天材料磨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植物基润滑剂结合纳米增强技术,可显著降低磨削温度、减少砂轮磨损,同时实现碳排放减少50%以上。这一成果为航空航天制造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传统切削液之困:高污染与高成本的“双重枷锁”
作为金属加工的核心耗材,全球每年消耗超400万吨矿物切削液,但其环境代价触目惊心:1升矿物油可污染100万升淡水,加工过程中产生的PM2.5和油雾更是威胁工人健康。据论文数据,切削液处理成本占加工总成本的18%-21%,远超刀具费用。欧盟《绿色新政》等法规的收紧,迫使制造业寻找可持续替代方案。
生物润滑剂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僵局。以大豆、棕榈油等植物提取物为基础,生物润滑剂具备可降解、无毒的特性,碳排放量仅为矿物油的1/3。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实,在钛合金磨削中,棕榈油基润滑剂可使法向磨削力降低72.2%,表面粗糙度(Ra值)从0.7μm降至0.295μm,同时砂轮寿命延长1.5倍。
纳米技术赋能:植物油的“性能跃迁”
尽管生物润滑剂环保优势显著,但其热稳定性差、润滑膜强度不足等问题曾制约应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纳米增强技术——将石墨烯、Al₂O₃等纳米颗粒与植物油复合,开发出“植物基纳米流体”。实验显示:
- 钛合金磨削:添加0.1wt.%石墨烯的棕榈油,磨削温度从278.9℃降至183.6℃,工件表面烧伤率下降80%;
- 镍基合金加工:Al₂O₃纳米颗粒使砂轮磨损率降低32.9%,材料去除率提升71.8%;
- 高强度钢处理:石墨烯氧化物纳米流体使表面残余应力从拉应力转为压应力,疲劳寿命延长3倍。
纳米颗粒通过“微轴承效应”和“热边界层优化”双路径发挥作用:球形Al₂O₃在摩擦界面滚动,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石墨烯凭借超高导热性(5300 W/m·K)快速导出磨削热,避免材料热软化。此外,纳米颗粒与植物油的协同效应还提升了润滑膜吸附强度,在高温高压下仍保持稳定。
材料定制方案:破解三大合金磨削难题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三大典型难加工材料,研究团队提出定制化解决方案:
- 钛合金:优先选用高粘度棕榈油,搭配石墨烯纳米颗粒。钛合金导热性差易导致热堆积,石墨烯可将传入工件的热能比例从58%降至35%,结合低温冷风技术可彻底消除表面烧伤。
- 镍基合金:推荐含极性基团的蓖麻油,配合Al₂O₃纳米颗粒。镍基合金硬度高达100HRC,Al₂O₃的滚动支撑作用可减少砂轮实际接触面积,使比磨削能降低34.1%。
- 高强度钢:采用低粘度菜籽油,结合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纳米流体在减少磨屑粘附的同时,高压水射流可将砂轮堵塞率从45%降至12%,加工效率提升40%。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绿色制造的未来图景
目前,该技术已在WK-12型电动铲等装备的仿真平台上验证,并开始与商飞、中国航发等企业合作试点。据测算,全面应用生物润滑剂可使航空航天部件加工能耗降低27%,润滑剂成本节约60%,同时减少危废处理费用约800元/吨。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正攻关两大方向:一是开发环氧改性技术,将生物润滑剂的闪点从280℃提升至350℃,适应超高温加工环境;二是构建纳米颗粒-基油适配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浓度配比。随着3D打印、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生物润滑剂有望成为“智慧工厂”的标准配置。
结语
从“矿物依赖”到“植物驱动”,这场润滑剂革命不仅关乎技术迭代,更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科研团队的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装备绿色制造领域已从“跟跑”转向“领跑”。未来,随着碳中和进程加速,生物润滑剂或将成为解锁绿色工业的“关键密码”,推动航空航天业向高效、清洁、安全的新纪元迈进。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