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们用眼量增加,电子设备使用日益增多,近视问题也愈发普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高度化趋势。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约53.6%,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高达20%[1]。

当孩子的近视度数大于 600 度,眼轴长度大于26毫米时就已经进入高度近视阶段,家长们此时再引起重视可能为时过晚。近视是不可逆的,高度近视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对其眼部健康乃至全身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高度近视的形成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相关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早发性高度近视及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1]。

环境因素

儿童青少年的眼球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轴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而逐渐变长。正常情况下,眼轴增长会伴随着视力的完善。但如果眼轴增长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可能过早发展为近视。与此同时孩子处于学习阶段,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不足、书写姿势不规范、饮食营养不均衡、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等,都可能加速近视进展,从而增加高度近视的风险。

高度近视的危害

很多家长及孩子认为高度近视不过是“度数高了些”“镜片厚一点”,实则并非如此。高度近视很可能发展成病理性近视,不止眼轴会增长,眼球壁变薄,也有可能造成眼底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以及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生。

对于高度近视的孩子来说,也约束了他们的运动选择,如跳水、蹦极、山地自行车、拳击等激烈的运动都可能因剧烈冲击、眼压波动或外力碰撞而增加眼部受伤的风险。

所以当孩子有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并发症表现,如: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有闪光感、视野缺损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如何防治高度近视

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防控近视发生。对于已经近视或有近视征兆的孩子应及时干预、矫正,避免度数增长过快影响学习及生活。

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进行屈光档案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就如同孩子眼睛的 “成长记录册”,详细记录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视力、屈光状态等信息。通过定期视力检查监测这些数据,及时发现视力异常趋势,提前进行干预,来避免一些眼病的发生。

做好四查一建档

守护儿童青少年近视全周期防控

在孩子未近视时要查“远视储备”,筑牢视力防护墙;初现视物模糊时要查“真假近视”,避免假性近视发展成真性近视;确诊近视后查“高度近视风险”,定制科学防控方案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者查“眼底并发症”,守住眼健康防线。通过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动态了解孩子眼睛情况,可做好从预防到控制的全过程近视管理。

内容来源:

[1]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医疗科普 仅供参考 不作为诊断依据

来源: 朝聚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