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冒汗,面色苍白,舒张压低到50mmHg……被送入急诊室时,30多岁的李勇(化名)已处于休克状态。不久前,他还在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却在中途突然感到剧烈胸痛。这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李勇被诊断为冠心病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
海宁康华医院的胸痛应急机制立刻启动,造影、手术,不到半小时,堵塞的血管被打通,心血管内科团队将李勇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其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相当于,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内科从医34年间,海宁康华医院副院长张清德有一个令他忧虑的感知——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向越来越明显。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达3.3亿。心血管疾病容易找上哪些人?如何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心血管疾病的“幕后黑手”
发病前,李勇毫无察觉,自认为是相对健康的年轻人。
但仔细询问后,张清德发现李勇的父母都有冠心病病史,并且李勇日常的血压、血脂偏高,“他没把这些指标当回事,从没去看过医生。”
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张清德常年和“三高”人群打交道,也常面对类似的轻敌心态——“血压血脂高,但通常没有症状,就不去管,觉得一吃药就停不了药,所以坚持不吃药。”他强调,这是一种误区,“‘三高’就像人体背着三座大山走路,负担很重,如果不去控制,日积月累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海宁康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查房中。(受访者供图)
不被重视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正是引发种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其中,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脂异常”,这个看似不严重的体检结果,其实是隐蔽的“温柔杀手”。
血脂升高后,就可能在血管内捣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带着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安营扎寨”。它们像小石子一样,慢慢地堆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发展成纤维化斑块。这些斑块可能使血管硬化,也会侵占管道内空间,使血管变窄,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且,在遍布全身的血管内,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出现这种变化,比如,主动脉、心脏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肠系膜动脉……“肠系膜动脉硬化引发的症状看起来很像是一种胃病,但实际上,它是动脉出现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是泛血管疾病。”
张清德认为,血管B超检查更像一种“开窗检查”,相当于在部分血管打开一扇窗,但往往只能看清浅层血管的状态,而无法看清深层血管。“比如,当你做颈动脉B超检查发现颈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你就要开始重视全身血管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看似普通却潜藏巨大健康风险的“三高”正悄然蔓延。张清德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四五个人中有一个高血压,每十个人中有一两个高血脂。
海宁康华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受访者供图)
给血管穿上“防弹衣”
血管网络是人体内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随着生长发育变长、增粗,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衰老过程很漫长。但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使它加速。
张清德说,当代人很关注“抗衰老”,而“抗衰老”应该聚焦的远不止生理情况、容貌或心理状态,最根本的是血管系统。“对于‘三高’,尤其是和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高血脂,现在,老年人反而比年轻人更重视。”而管理好血脂,就像给血管穿上“防弹衣”,不让它快速衰老,也不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机可乘。
诱发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除了高血脂这个“幕后黑手”,还有不少“帮凶”。“抽烟、喝酒、熬夜等不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不注意,荤食格外多,工作或生活压力大,以及家族遗传等都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张清德认为,这就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面对高血脂人群,张清德会首先推荐治疗性生活方式,“过去,我们会建议改善生活方式,现在,把它提高到治疗的高度,就是希望得到重视。” 治疗性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以及保持好心态等。
海宁康华医院副院长张清德。(受访者供图)
对于血脂管理,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程度,有一套规范的降脂目标体系。从低危、中高危到极高危、超高危等不同人群,降脂目标值不断降低。举例而言,如果高血脂合并高血压,这个人就属于中危以上人群,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2.6mmol/L以下;如果有冠心病病史,他就属于极高危人群,需要降到1.8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低幅度大于50%;如果已经发作过急性心肌梗塞,他就是超高危人群,需要降到1.4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低幅度大于50%。
张清德介绍说,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基石,但如果患者服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后,降脂仍不达标,就要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联合治疗。此外,还有注射型降脂针等新型治疗方式。
“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
作为一种慢性病,高血脂的管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程。在张清德看来,血脂控制很考验患者的自律性,而依从性差、忘吃药、服药不规律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需要联合用药的患者,要同时吃几颗药,容易忘服、漏服。”
为此,今年2月,海宁康华医院自主采购引入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这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2024年11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这是一种单片复方制剂,将他汀类药物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合二为一,对患者来说,疗效好,服用比较便利,而且会减轻经济负担。”张清德说,在临床治疗上,这是一款很好的“武器”。
海宁康华医院向来关注前沿性的药品和设施。目前,位于一楼大厅的核磁共振室正进行升级改造。“我们新引进了一台3.0T超高端核磁共振影像设备,也是海宁市最早引进的医院之一。”张清德说,相较于传统的1.5T核磁共振设备,3.0T核磁共振设备能捕获更高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在脑内微血管的细微构造等筛查中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
海宁康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受访者供图)
这种对精准的追求也体现在日常接诊中。“三高”人群往往需要一份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方案来守护血脂平衡,张清德直言,“民营医院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非常注重对患者的随访,实现点对点服务。”
海宁康华医院有两套随访机制,“一套是护理随访,住院患者出院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时,护士都会定期打电话询问近况,并提供相应指导。一套是管床医生随访,出院一周后打电话,半个月复诊,并将个人电话提供给患者,保持联系。”张清德说,心血管内科医生和患者还有一个共同的微信群,可以随时解答患者的疑惑。
作为海宁市重点学科,海宁康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还定期走进周边社区,进行科普教育和义诊,努力成为公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
来源: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