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食脑虫”
王明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名澳大利亚女性的脑中取出了8厘米长的活体蛔虫。这是一名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64岁女性,自2021年开始出现胃痛、咳嗽和盗汗等一系列症状,并逐渐变得健忘和抑郁。经过一系列检查,终于在2022年的开颅手术中发现了真实病因。当外科医生用镊子夹起正在蠕动的、长达8厘米的淡红色蠕虫时,大家都震惊了。据分析,这是一种常见于蟒蛇体内的蛔虫,而它可能已在患者体内存活两个月之久,属于世界首例蛇蛔虫的人体感染。
在自然界,寄生虫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它们如同生活中的“隐者”,悄悄地寄居在人体内,甚至有时会侵入我们的大脑。那么,寄生虫是如何进入大脑的?它们会对大脑做些什么?又该如何防范这些潜在的“窃脑者”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揭开寄生虫的神秘面纱,探索科学的防虫秘诀。
一、探秘寄生虫的“生活圈”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小东西。按照形态寄生虫可大致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它们既可以作为病原体引起寄生虫病,也可以作为媒介传播疾病,在人类传染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有的长期寄居在宿主体内,比如蛔虫、钩虫等;有的短暂寄居在宿主体内,比如通过蚊子、苍蝇等传播的寄生虫。这些寄生虫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性,有的甚至可以在人体内“旅行”,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揭秘寄生虫的“入脑途径”
大脑是人体最神秘、最重要、最脆弱的部位,因为有着血脑屏障的保护,一般情况下大脑是“百毒不侵”的。一想到那些光溜溜、没有腿或是小腿密密麻麻的虫子,就打怵;再想一下“它们钻进脑子里的场景”,顿时鸡皮疙瘩掉落一地。那些经常胡吃海喝的人,就给了寄生虫可乘之机。能够入侵大脑的寄生虫包括: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恶性疟原虫、弓形虫、肉孢子虫)、蠕虫(吸虫、线虫、绦虫)等,它们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血管外间隙、椎间孔、眼结膜及鼻腔粘膜等进入大脑。
三、警惕寄生虫的“大脑影响”
寄生虫感染是指寄生虫侵入人体(宿主)能生存、繁殖,以及引起宿主组织细胞受损的病理状态。寄生虫在大脑中的存在和繁殖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它们可能破坏脑组织、压迫神经、引发炎症等,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四、科学防虫攻略
了解了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了。以下是一些科学防虫攻略:
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动物制品,尤其是野生动物。同时,避免在不卫生的地方进食。
定期检查身体: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针对一些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如弓形虫、疟原虫等。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在不干净的水域中游泳等。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使用驱虫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驱虫药物,如抗疟药、抗弓形虫药等。
虽然寄生虫危害大、好可怕,但只要我们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定期检查身体,就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感染。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对寄生虫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