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造成3人身亡。

▲网友发布的事故现场图片

4月1日下午,@小米公司发言人 发布详情——

**小米将目前所知并提交给警方的信息,摘要公布如下:**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网友发布的事故车辆照片

近年来,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如新能源车辆遇上撞击后,无法打开车门、电池自燃等情况屡屡发生。

撞击后为何打不开车门?

某车企研发人员表示:“车门锁有两级,正常情况下,若车内人员按下车门解锁键,或者系统控制解锁,车门的二级锁是松开的,此时车内人员从车内拉开车门,或者外部人员从外把手拉车门即可打开车门。但如果车辆发生翻滚或者出现外力撞击车门本体时,车门的一级锁将卡住,此时的车门将无法自动解锁。”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一些新能源车碰撞燃烧起火,有时车门难以打开,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新能源车辆的电路设计,一旦碰撞后动力电池受损,全车强制下电,车门为锁止状态无法解锁;另一方面,该车辆为电吸门,且为隐藏式门把手,车辆锁止状态下无法弹出,更增加了营救难度。

该人士还称,部分车辆发生碰撞触发安全气囊后,可能会导致全车部分控制器功能失效,“如果碰撞之前车辆本来处于锁车状态,事故发生后还会继续处于锁车状态,此时没有完成车辆解锁操作。”

新能源车是否更容易起火?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搭载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自燃等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新能源车的起火更难扑灭,危险性更高,必须引起研发、制造、销售和使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024年4月举办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来自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自燃车辆中,燃油车为18360辆,新能源车为640辆。从起火率看,燃油车的18360辆除以燃油车总保有量3.1771亿辆为万分之0.58;新能源车的640辆除以新能源车保有量1445.2万辆等于万分之0.44,新能源车比例稍低。

他指出,这样的数据在美国也一样。特斯拉2018年到2023年在美国市场没有因火灾风险召回任何车辆,但燃油车厂商全都有过。

同时他也强调说,“当然,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每天烧8辆也不少,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降低。”

既然数据明确显示新能源车自燃比例并没有比燃油车更高,那么,为何在舆论中,似乎全都是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事故呢?

一方面,新能源车作为新产物,相较于存在了上百年的燃油汽车产品,更受社会关注;另一方面,值得指出的是,新能源车的起火事故,往往比燃油车起火造成的后果严重得多。

从过往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火势往往会在几分钟内迅速蔓延全车,扑灭难度极高,燃烧过程中甚至伴随爆炸,而这也并非某几个品牌或某几个车型的特例。

智驾如何保障行车安全?

2022年3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中提出,自动驾驶共分为6级。其中,L0至L2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执行接管;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新规定,建立了三级防控体系以确保行车安全。在激活阶段,需验证驾驶员状态;执行中,系统将持续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一旦车辆失去控制,将启动紧急停车程序。当系统发现驾驶员连续未响应警告且未接管车辆时,必须在10秒内启动风险减缓措施。

在行车辅助场景中,如果驾驶员的视线离开路面超过5秒或双手离开方向盘,系统将分阶段发出声光警报。如果驾驶员持续未响应,车辆将自动启动双闪,减速并停靠至应急车道。有测试数据显示,这一机制能够减少42%的辅助驾驶误操作事故。

来源:北京日报、第一财经、澎湃新闻、哈尔滨日报

来源: 北京日报、第一财经、澎湃新闻、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