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变身“吸碳海绵”:一场跨越陆海的碳革命

全球每生产10吨水泥,就有1吨来自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荣耀背后,是每年13.7亿吨的CO₂排放——相当于3.4亿辆汽车的年排放量。中国矿业大学团队在《工程》杂志发布重磅研究,首次构建水泥行业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链条评估框架SSM-Cement,揭示中国水泥厂与封存点的“最优碳路径”:到2060年,603家水泥厂可通过陆海协同管网,捕获18.5亿吨CO₂,相当于封存4.7个三峡大坝的混凝土碳排放


碳关税倒逼下的生死时速:水泥业“零碳基因”觉醒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将水泥列为重点征税对象,每吨进口水泥需额外支付碳成本。研究显示,当前中国水泥碳排放强度为375-925 kg CO₂/吨,而国际能源署设定的2050年目标需降至40-125 kg。传统减排手段(能效提升、燃料替代)仅能削减30%排放,剩余70%必须依赖CCUS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论文通讯作者范景力教授指出,中国现有1132家水泥厂中,919家具备CCUS改造条件。通过源-汇匹配优化模型,科学家首次绘制出水泥厂与封存点的“碳流地图”:

  • 陆上封存主战场:塔里木盆地(282亿吨)、松辽盆地(168亿吨)等深部咸水层,可吸纳15.8亿吨CO₂;
  • 海上新边疆:东海盆地(356亿吨)、珠江口盆地等近海储层,贡献2.7亿吨封存;
  • 经济账破局:结合驱油增产(EOR)收益,东北、西北区域碳避免成本(LCAC)最低可达35美元/吨,接近国际可行阈值。

陆海管网“搭桥术”:61,500公里CO₂高速公路诞生记

研究团队设计出全球首个水泥业CCUS陆海协同管网系统:

  • 陆地动脉网:59,500公里管道沿现有国道、天然气干线铺设,4-30英寸支线管道占88%,将分散的水泥厂串联成网;
  • 海上特快专列:1,975公里海底管道直连珠三角、长三角水泥集群与东海、南海封存点,运输成本较纯陆路降低40%;
  • 动态经济模型:当碳价升至90美元/吨(国际能源署2050年预测值),603家改造厂中83%可实现负碳成本,每封存1吨CO₂反而获利61美元。

政策杠杆撬动千亿市场:45Q税收抵免的魔法效应

研究对比三种政策情景发现:

  1. 无补贴基线:碳避免成本均值88美元/吨,仅2家工厂具备经济性;
  2. 45Q税收抵免(85美元/吨封存补贴):165家工厂LCAC转负,4.6亿吨CO₂封存实现“减排即盈利”;
  3. 碳市场驱动(90美元/吨碳价):全行业603家工厂集体“扭亏为盈”,年均封存量跃升至6000万吨。

“政策每增加1美元激励,CCUS经济可行半径扩展50公里。”范景力团队测算,若将封存点网格精度从40km×40km提升至20km×20km,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