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混凝土的“超级配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自1994年开建以来,其260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耐久性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近期,东南大学与中国三峡集团联合团队在《工程》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这一“超级混凝土”的奥秘——中热水泥与粉煤灰的黄金组合,使得三峡大坝混凝土在经历17年自然暴露后,依然展现出卓越的力学性能和抗环境侵蚀能力。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混凝土长期耐久性的密码,也为未来巨型水利工程的材料设计提供了科学范本。


为何要研究混凝土的“17年之变”?

传统混凝土性能研究多依赖实验室加速实验,例如高压碳化、冻融循环等。然而,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常年暴露于复杂环境:长江水流的冲刷、干湿交替、微量离子侵蚀,以及气候温差变化。这些因素在实验室中难以完全模拟。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通过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1. 实验室混凝土:模拟三峡环境,对六类不同配比的混凝土进行长达10年的性能追踪,并保存至17年分析微观结构;
  2. 实际混凝土芯样:从大坝不同部位钻取17年服役的芯样,对比其与实验室样本的差异。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首次完整揭示了混凝土从实验室到实际工程的长期演化规律。

中热水泥+粉煤灰:微观致密的“化学魔术”

研究显示,三峡混凝土的卓越性能源于其独特的材料配比:

  • 中热水泥(MHC):通过降低熟料中高放热矿物(如C3S、C3A)的含量,减少水化热,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因温差开裂。其镁氧(MgO)含量达4%-5%,可补偿混凝土的长期收缩变形。
  • 粉煤灰(FA):掺量高达20%-40%,发挥双重作用:
    • 物理填充:微米级球形颗粒填充水泥颗粒间隙,减少孔隙;
    • 化学激活:通过火山灰反应,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CH)反应,生成更多钙(铝)硅酸盐水合物(C-(A)-S-H)凝胶,进一步密实结构。

微观成像显示:17年后,粉煤灰颗粒几乎被凝胶包裹,水泥熟料完全水化,孔隙率低至5.8%-8.0%,且无明显的“薄弱界面过渡区”。这种均质结构如同紧密堆砌的砖墙,有效阻挡水分和有害离子渗透。


性能数据:抗压翻倍,抗渗堪比“铜墙铁壁”

  • 力学性能:实验室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持续增长,10年后达40-79 MPa(兆帕),比28天强度提升超50%;高粉煤灰(40%)混凝土即便水胶比(w/b)为0.55,强度仍突破50 MPa,打破“高掺粉煤灰必牺牲强度”的固有认知。
  • 抗渗性:氯离子扩散系数低至100-300库仑(ASTM标准“极低渗透”等级),相当于在混凝土内部筑起“分子筛”,有效隔绝侵蚀介质。
  • 抗冻性:虽自然养护导致抗冻性下降,但经历50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仍高于60%,残余强度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隐忧与启示:表面的“岁月痕迹”

尽管整体性能优异,实际钻取芯样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

  • 表层退化:长期接触水流的混凝土表面孔隙率增至8%-12%,局部出现松散结构。扫描电镜显示,钙矾石(AFt)转化为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碳酸盐沉积导致毛细孔粗化。
  • 环境侵蚀:长江水中的微量镁、硫酸根离子持续溶解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引发缓慢“钙浸出”。

对此,研究团队建议:未来需重点监测大坝表面混凝土的微观劣化,并研发表面防护涂层,以应对百年服役的挑战。


结论:超级混凝土的“中国方案”

三峡大坝混凝土的17年验证,不仅证明了中热水泥与粉煤灰协同效应的科学性,更颠覆了传统混凝土设计理念:

  • 高粉煤灰≠低性能:30%掺量是优化孔隙结构与抗渗性的关键阈值;
  • 长期养护≠绝对安全:自然暴露导致的表层劣化需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项研究为全球水利工程提供了“中国样板”——在低碳(粉煤灰利用减少碳排放)与高性能之间找到平衡,让“混凝土巨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未来,团队计划对三峡混凝土展开更长期的跟踪,解码其“百年耐久”的终极密码。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