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尤其引发消费者关注的是,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01 预包装食品禁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意味着什么?
食品属于信用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难以直观判断其品质,需要通过品牌、标签信息进行选购。这也导致目前市面上很多食品企业、厂家滥用“零添加”“不添加”作为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
实际上,“不添加”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并不一定代表食品最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完全为零,例如一款酸奶声称“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众多添加糖的一种,实际上可能会添加果糖、糖浆等其他糖或甜味剂,这样的宣传极易误导消费者,误以为完全不含糖而过量摄入,反而影响健康。
这一新规正是为了让消费者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通过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科学选择食品,避免消盲目追求“零添加”,而忽略产品真实属性。同时也督促企业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品质与健康功能上,从而促进食品产业长远发展。
02 “零添加”≠安全健康,食品标签更需理性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必不可少,合理使用的防腐剂能有效抑制肉毒杆菌、黄曲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其安全性经过严格评估。例如我们常吃的大豆油、花生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氧化酸败使油的品质下降,产生的自由基还会损害人体健康,所添加的抗氧化剂可有效延缓油脂酸败产生的自由基危害;再如卤水点豆腐所用的凝固剂、改善食品色泽所用的着色剂等,也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与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零添加”也只是不添加某种添加剂。总之,消费者追求“纯天然”“零添加”食品本没错,同时也必须理性看待,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让食品不安全,真正有害的是违规使用、超量使用添加剂,以及违法使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
03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会看食品标签或配料表?
首先,要区分预包装食品与农产品。所有预包装食品都有产品标签并有唯一的SC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应尽量选购管理水平较好的厂家产品,如通过ISO9000、ISO22000、HACCP等认证,一般可在产品标签上查询到此类信息,此类厂家在食材采购、加工工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都更有保障。
其次,学会看产品标签。产品名称反映食品真实属性,如纯牛乳、调制乳、发酵乳等属于乳制品,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等则属于乳饮料,可根据需要选购。配料表展示了食品成分比例,配料表中越靠前的成分表明该成分比例越高,比如购买粗粮面包时可选择粗粮成分在配料表中靠前的品类。从营养健康的角度讲,造成“三高”风险的是高盐、高糖、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长期过多食用有增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风险,
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的两项是糖和饱和脂肪,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人群,可少选或不选糖与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食品。
04 此次新标准还有哪些新看点值得消费者注意?
这次食品“新国标”中,还有一些值得消费者关注的地方。
一是灭菌乳中禁止添加复原乳。灭菌乳是百姓常用的一类液态奶产品,而复原乳就是把牛奶干燥成乳粉后,再添加一定量的水或牛奶制成的乳液,主要应用于酸奶产品。用复原乳做灭菌乳原料再加工,要经过反复高温处理,乳中活性营养成分会损失,因此,直接用生鲜乳加工的产品营养价值与口感相比复原乳都更高。
二是食品生产日期标示更直观。相信很多人都有购买食品时在标签处找不到生产日期的窘境,新标准规定需在标签显著位置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不仅在标签上更方便找到,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不再需要消费者根据生产日期与保质期计算保质期到期日。同时,食品生产者可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使消费者根据消费量理性选择购买量。
三是强制标示致敏性物质。新标准规定需标示过敏性物质,这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将更加友好。
作者:王国义 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
策划:阎冬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