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科技革命是智能革命吗?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姜竹青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找一个角度,大致看看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来归纳工业革命的规律,再判断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时间。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于工具的使用。人类使用工具,就是不单单要认识自然,还要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而我们改造的目标——世界,其物质本源一般会被归纳为——能源,材料和信息。但材料应该是人类最先能够显性感知到的世界物质本源。因为“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类要制作工具,一定需要产生触感的材料。比如说拿在手里的石头,穿在身上的树叶,住在其中的茅草。
接下来应该是能源,人类会使用火实现能量的高效率转换。但能量能够被观察的条件比较苛刻,比如说产生方法,时间限制。人类早期获取火来源除了难以复现和控制的自然火,更多情况是需要材料才能观察和利用。比如说大家熟知的钻木取火,还有用铜做成的凹面镜——阳燧,通过反射阳光到一点,聚焦能量获取瞬间高热量从而实现引燃。
三者之中,人类最晚意识到其存在的,应该才是信息。在此我们只讨论以文字为载体之后发展出的信息。信息是奢侈品,也更不是人类生存必须的,他只不过是赋能了人类的发展壮大。它是指数,促进了材料和能源和附着于其上的一切科技的发展。有了文字信息,人类的上层建筑才得以发展。比如说看到了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汉谟拉比法典,大家才会认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当然,信息必然也是承载于材料之上,而且一开始也是承载于材料之上。比如,羊皮书,竹简,丝帛等等。而到后来,信息需要承载在能源之上,比如电磁波,声波。由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KHz,视觉频率范围是400nm--800nm(从红色到紫色),综合来看人类的感知范围实在是狭窄得过分,那么可以说,电磁波是一种人类很难观察到的能量形式。同时,由于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说它基本实现了和材料的解耦和。再同时,电和磁还总是共轭出现,更是增加了其神秘色彩。如果我们回到20世纪初,看到电磁波的出现及其传输信息的雏形(电话、电报),看到人类在空天地海等实体空间之外另外开辟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比今天更加对人类的文明充满信心。
再说回来工业革命,大家对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划分标准是比较一致的。第一次是蒸汽为代表,第二次是电气为代表,第三次是电子为代表,称之为信息革命。为什么以前的都不是信息革命呢,因为信息对于人类的发展的作用,是逐渐变大的。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已经可以用雷达探测百公里外的日舰和日机,日军却只能找眼睛好的水手吃着鱼油在桅杆顶端瞭望。一直到二战结束后,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每个人都不能忽视其存在。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材料和能源技术一直在发展,而且有些发展甚至也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比如说塑料和原子能的出现。1939年的世博会奠定了软木在消费级制造业中的基石地位,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塑料会在短短数年后将其取而代之。而电子信息,仍然是被公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也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对于电子信息领域的出现有多么的激动
现在新闻中又不断提到一个新词——智能革命。那么应该看出,既然世界的本源都可以从材料,扩展到加入能源,再扩展到加入信息,那么当智能发展到不可忽视的地位时,也完全有可能将智能与信息并列,加入世界本源当中。这段时期也完全有可能被后世归纳为智能革命时期。但如果本阶段智能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并没有产生类似于当年蒸汽、电气和电子那般的深刻变革,那么本轮人工智能的大爆发,也有可能被归纳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余晖。
但我仍然认为,智能的发展,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根本上改变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经历了百万年进化,支持多模态感知,兼具算力强、存储大、能耗低各种优点于一身的高级精密器件。对它的成功复刻或演绎,必然会引领人类更上一层楼,而且这一天可能已经不远了。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