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积蓄前进动力。3月28日晚,在大理大学,一场以“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志愿薪火”主题分享会在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跨越62年的夜间对话,更是一场爱心的接力,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分享会现场,大理爱心公益团队发起人张仕钧、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志愿服务团、文学院志愿者吴霞分别分享了自己(团队)续写雷锋精神的感人故事。
农生三姐妹:苍山云与洱海月的守护者
当讲解员成为“生态翻译官”:分享会现场,陆远茜站在台上,自信又从容。她身后的屏幕上,一张张照片快速闪过。照片里的她,在生命科学馆中,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那些标本。她热情地向前来游学和交流的人们讲解着,声音清脆悦耳,每一个手势都恰到好处。她就像一位神奇的“生态翻译官”,把那些复杂的科学知识,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让台下听众深深领略到了志愿服务的独特魅力。
一条“怪鱼”引发的坚守:突然,分享会的屏幕上出现了一条怪鱼的图片。这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鱼,却有着不寻常的“身世”——它是外来入侵物种,会给洱海生态带来巨大的威胁。吕会玲看到这条鱼的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从那以后,这条“怪鱼”就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也成了她守护洱海的动力源泉。她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拼命学习外来物种防控知识,还主动走到街头巷尾,向大家宣传保护洱海生态的重要性。她用自己的行动,为洱海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防线。
古镇清晨的“生态敲门人”:清晨的古镇,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泛着金色的光。张艾葵和往常一样,加入了大理大学助力大理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志愿服务队的行动中,她化身“生态敲门人”,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她轻轻敲响一扇扇门,微笑着向居民们宣传洱海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了如指掌,讲解起来头头是道,让居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洱海湿地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律责任。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到保护洱海的行动中来,大家一起为守护这片美丽的湿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仕钧:用生命丈量的爱心坐标
“1988年,我走进山区收购农副产品,那一幕,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好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只能光着脚丫,在山间放牛、放羊,那瘦小的身影,在大山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无助。”张仕钧缓缓开口,声音里满是心疼与感慨。“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后来,我给其中一个孩子送了双鞋,买的时候特意选大了两号,就盼着他能多穿几年,能有机会走出大山。”谁能想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念头,竟成了他37年公益之路的起点,一走就是这么多年,从未退缩。
分享会上,张仕钧打开了话匣子,那些曾经冰冷的数字,此刻都变成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1600万元的捐款捐物,1520名受助学生,10万毫升的献血量。”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2016年的一个深夜,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医院说有个产妇大出血,急需Rh阴性血。我一听,心都揪起来了,啥也顾不上,穿上衣服就往医院冲。后来得知,那次献血救了母子两条命。”说到这儿,张仕钧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的,是满满的幸福与满足。
“这么多年做公益,累吗?肯定累!苦吗?也苦过。可每次看到那些曾经受助的孩子长大成人,有的考上了好大学,有的有了自己的事业;看到那些孤寡老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这份幸福,比什么都珍贵。”张仕钧的话语质朴无华,却像一束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分享里,他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可每一件事都饱含深情,每一次付出都实实在在,在场的人无一不被深深打动。
吴霞:在志愿服务中的成长记
在文学院,有一个身影总是忙忙碌碌,她就是2021级新闻学班的吴霞。她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志愿服务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努力生长。
连续3年,吴霞都投身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她走进鹤庆县第二中学和剑川县沙溪镇初级中学的教室,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心里满是温暖。她耐心地教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一个发音、一个笔画,从不厌烦。她的努力,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吴霞还心系家乡,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爱老助老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中,她像贴心的小棉袄一样,陪在老人身边,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健康知识。她的声音温柔又亲切,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关爱儿童活动里,她又变成了孩子们的大姐姐,陪着他们玩耍、学习。她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笑声在房间里回荡;她教孩子们画画、读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她用自己的青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希望,真正做到了让青春与家乡同频共振。
在这个星光与灯火交织的夜晚,张仕钧用37年的坚守、农生三姐妹对洱海的守护、吴霞在志愿服务中的成长,让“雷锋精神”熠熠生辉。170余名志愿者们在聆听中深受触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奔赴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雷锋精神”也将在理大的校园里持续绽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奉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爱与温暖永远延续下去。
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志愿薪火。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推动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传播传承,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离不开个体的主动参与。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壮阔图景中,让我们共同携手,积极讲好新时代雷锋故事,推动雷锋精神代代传承,让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再次迸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芒。
作者: 李萍 刘俊萍
来源: 大理大学生物科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