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科普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普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包明明,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银河科幻联盟执行主席、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得者吴显奎,北京韩半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峻范(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会理事长吴岩等嘉宾出席论坛。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品牌活动部副主任齐凯主持论坛。
在主题演讲环节,包明明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实践探索——AI如何赋能未来叙事?》为题,通过《AI星球奇遇记》和《来自AI星球的访客》两部科幻小说的案例,分享了如何用AI进行科幻与科普的融合创新。她表示,“科普中国-科大讯飞”认知智能大模型致力于赋能科普文章创作,是首个深度融合权威科普资源,兼具知识讲解与内容创作双重功能的科普应用大模型,可以与人类共同创作科普作品。
在《发展科幻,推动社会生产力晋级》主题演讲中,吴显奎认为,科幻是面向未来的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和呈现方式,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科幻人身负三重使命,分别是技术伦理的“敲钟人”、科技发展方向的导航员、地球生态危机的预警者。发展科幻就是发展人类想象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晋级。
金峻范作为中关村的创业者兼视频博主,分享了自己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帮助他在语言翻译、生成字幕、撰写文章等方面获得更好的体验,他认为当下正是内容制作迈入黄金时代的起点。
吴岩以《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为题,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时代,科幻写作将走向何方。他认为,现在作家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智能协作者+惯性破坏者”。传统的作家面临换代,要保住作家地位,需要全新的努力。要成为新的作家,需要对智能体协同写作和科幻创作中的所有“惯性”事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了解。他表示,现在人类正面临第二次认知革命,是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在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无序和焦虑时,科幻文学和相关艺术形式将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混乱的思绪,并通过无数新神话的建立,把人类带向历史的全新篇章。
在圆桌对话环节,跨媒介作家、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吟光担任主持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委副主任翟立东,科幻作家、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顾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马晓娜,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科幻学者吴湜珏珊等嘉宾,围绕“科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与发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启发的跨领域思想火花。
2025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聚焦科幻产业发展,加速科幻产业生态构建,充分展示科幻产业近年来建设成果。大会期间,北京市科协组织“科幻+人才”“科幻+人工智能”“科幻+生命科学”“科幻+未来交通”4场专题论坛,国内外知名科幻界代表、专家、媒体记者等数百人现场参加活动。
来源: 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