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学雷锋科技志愿服务周上传来消息: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于3月1日至7日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技术服务类志愿服务、民生类志愿服务、科普类志愿服务、应急类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五大类。3月4日,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在潮新闻《读端》栏目发表了评论。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这个日子这些年好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最美现象”的起始点和聚集点。人心向善一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刚刚看到我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的消息,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从事了一年半的科普联合会工作,算是一个新的科普志愿者,也是以此为荣、为乐。在并不太长的日子里,我看到从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家到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普通的公众(我们称之为“凡人”),他们身上都蕴藏着为人利他的愿望和品质,需要的是激发和鼓励。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还是社区里的健康义诊,这些穿着红马甲或没穿红马甲的科技工作者,把专业能力转化为惠民服务,让科研走出实验室,变成老百姓摸得着的实惠,目睹这些人这些事,每每都为之感动和鼓舞。所以,我们自称为“科小二”,我们的口号叫“凡人亦科学”,就是希望“用科技做好事”,让高冷的科学技术充满人间温情,并真正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特别是那些最需要的群体和个人。这种科技创新时代的“雷锋行动”,既传承了奉献精神,又注入了创新基因,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正能量,应当大力弘扬。我们发起的“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一经推出,就得到各地各方面的支持和响应,这是科技向善的正义力量。我为之鼓舞,信心倍增。从实践看,如何把科学传播志愿者活动持续、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思路。**一是精准匹配需求。**建立“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短板。比如山区多派农业技术志愿者,老旧小区侧重智慧助老服务。**二是强化技能赋能。**可以设立科技志愿服务培训基金,针对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等场景开展模拟演练,让专业服务更专业。**三是打通城乡循环。**可以组织“科技服务大篷车”定期下乡,同时邀请乡村技术能手进城交流,形成知识对流。可以借鉴“银龄讲学”模式,鼓励退休工程师组建流动服务队。**四是构建荣誉激励体系。**可以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科研资源、学术会议名额等特色激励,让志愿者既有面子也得实惠。高校可将科技志愿服务纳入研究生社会实践学分。**五是打造IP项目。**设计像“少年科小二”“AI科普夏令营”“科学家直播间”等活动,用短视频记录技术帮扶故事,让年轻人在趣味参与中感受科技温度。当科技与善意相遇,产生的不仅是技术价值,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文力量。期待更多实验室里的智慧,能变成百姓生活中的光亮。这是我在“学雷锋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之前想到的,是否可行,请大家讨论。(来源:潮新闻)
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