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全部
视频
图文
图片
挂图
音频
电子书
活动
科普号
普通用户
科普员
科普号
管理员
登录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客服中心
首页
业务中心
资源中心
素材中心
管理中心
国家应急科普库
资源套餐
数据排行
科普中国网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首页
>
图文列表
>
图文详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周国辉:让科技进一步点亮生活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上传时间:2025-03-31
科技志愿...
科技志愿...
收藏
图文简介: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在潮新闻《读端》栏目发表了评论。
3月3日,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学雷锋科技志愿服务周上传来消息: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于3月1日至7日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技术服务类志愿服务、民生类志愿服务、科普类志愿服务、应急类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五大类。
3月4日,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在潮新闻《读端》栏目发表了评论。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这个日子这些年好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最美现象”的起始点和聚集点。人心向善一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刚刚看到我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的消息,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我从事了一年半的科普联合会工作,算是一个新的科普志愿者,也是以此为荣、为乐。
在并不太长的日子里,我看到从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家到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普通的公众(我们称之为“凡人”),他们身上都蕴藏着为人利他的愿望和品质,需要的是激发和鼓励。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还是社区里的健康义诊,这些穿着红马甲或没穿红马甲的科技工作者,把专业能力转化为惠民服务,让科研走出实验室,变成老百姓摸得着的实惠,目睹这些人这些事,每每都为之感动和鼓舞。
所以,我们自称为“科小二”,我们的口号叫“凡人亦科学”,就是希望“用科技做好事”,让高冷的科学技术充满人间温情,并真正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特别是那些最需要的群体和个人。这种科技创新时代的“雷锋行动”,既传承了奉献精神,又注入了创新基因,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正能量,应当大力弘扬。我们发起的“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一经推出,就得到各地各方面的支持和响应,这是科技向善的正义力量。我为之鼓舞,信心倍增。
从实践看,如何把科学传播志愿者活动持续、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思路。
一是精准匹配需求。
建立“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短板。比如山区多派农业技术志愿者,老旧小区侧重智慧助老服务。
二是强化技能赋能。
可以设立科技志愿服务培训基金,针对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等场景开展模拟演练,让专业服务更专业。
三是打通城乡循环。
可以组织“科技服务大篷车”定期下乡,同时邀请乡村技术能手进城交流,形成知识对流。可以借鉴“银龄讲学”模式,鼓励退休工程师组建流动服务队。
四是构建荣誉激励体系。
可以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科研资源、学术会议名额等特色激励,让志愿者既有面子也得实惠。高校可将科技志愿服务纳入研究生社会实践学分。
五是打造IP项目。
设计像“少年科小二”“AI科普夏令营”“科学家直播间”等活动,用短视频记录技术帮扶故事,让年轻人在趣味参与中感受科技温度。
当科技与善意相遇,产生的不仅是技术价值,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文力量。期待更多实验室里的智慧,能变成百姓生活中的光亮。
这是我在“学雷锋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之前想到的,是否可行,请大家讨论。
(来源:潮新闻)
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学习强国科普中国频道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入驻科普号
心理服务科普基地建设
把科学带回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蝌蚪五线谱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宇航学会
蒲公英医学情报总局
消防先生
老爸评测
阮光锋营养师
植物人史军
中国兵工学会
饮食参考
混知
合作机构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中国数字科技馆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中国气象频道
深圳科博会
中国联通沃家电视
中国家电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基因农业网
CNTV-未来电视
CIBN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4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