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许多家长却有这样的烦恼:“我家孩子整天待在家里,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看漫画,怎么劝都不愿意出门……”。

孩子越长大,越爱天天宅在家里,家长很着急,担心孩子长期下去会社会功能受损,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出门,有的邀请老师家访,可这么做不仅没让孩子走出家门,还让孩子更反感了,孩子甚至会和家长产生矛盾冲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与家长沟通。

作为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周亚男指出,孩子不愿意出门的原因多种多样:

1、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从最初的依赖家长,到现在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化极大。这种心理的变化,使得孩子倾向于自己的小世界,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到想要的乐趣和满足感,不一定需要外界的刺激。

2、社交焦虑或害羞

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拒绝、担心出丑或尴尬、自觉紧张等原因而感到焦虑不安,从而避免参与社交活动,或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不自在和回避行为。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更加敏感,害怕在公共场合表现不好,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评价,因此宁愿选择孤独也不愿冒险尝试社交。

3、兴趣转移

孩子的兴趣真的可以用“多变”来形容,他们之前很喜欢的事情,在某个阶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减弱或转移到其他方面。

或许现阶段,孩子就是不喜欢出门,他们想要做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此时手机、电脑、游戏等虚拟世界提供了即时的满足感,孩子可能觉得比现实生活更有趣、更轻松。

4、学业压力大

成绩不理想或学习任务重时,孩子可能产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的想法,进而逃避学校或社交活动,避免面对比较和评价,也可能认为“出门玩耍是浪费时间”,在长期高压下失去外出的动力,部分孩子因家长或自我要求过高,认为“必须完成所有任务才能休息”,导致长期闭门学习。

5、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争吵、离异或过度控制时,孩子可能将“不出门”作为自我保护的方式,避免卷入矛盾或面对外界询问。

若缺乏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孩子可能感到孤独,认为“没人理解我”,不信任他人,不想出门。而家长过度保护,代劳孩子的很多事情,会让孩子对自身能力、对外界产生不确定感,依赖家庭的小环境。

6、身体或心理健康问题

身体疾病或疲劳会让孩子体力不足,难以参与户外活动。肥胖、痤疮、身体残疾等可能让孩子害怕被嘲笑或关注,选择自我隔离。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比如发育较早或较晚,可能引发孩子的羞耻感,不愿外出。

孩子长期不想出门还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孩子伴随情绪低落、食欲改变、睡眠问题、厌学等现象,家长需要引起重视,带孩子及早就医,进行心理干预。

周亚男主任医师还指出,孩子不愿意出门,家长的引导方式至关重要:

1. 倾听孩子耐心沟通

家长要以理解、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每天安排一段专属的亲子沟通时间,比如晚饭后的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家长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地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先了解孩子不愿出门的原因,用开放性问题引导表达,比如“你最近好像不太想出去玩,是发生了什么吗?”。

避免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这有什么好怕的、好担心的”,而是承认他们的困扰,比如“听起来你觉得出门有点累、没有趣味,对吗?”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建立起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为后续引导孩子出门奠定基础。

2、激发兴趣创造契机

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为他们创造出门的理由。如果孩子喜欢美食,家长可以鼓励探店打卡,跟孩子说“这家新开的店据说有你喜欢的口味,去不去吃吃看”;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艺术展览、户外写生;孩子喜欢摄影,家长就可以提议去公园、郊外等风景优美的地方拍摄照片;要是孩子热爱运动,不妨一起去打球、游泳。

家长可以赋予孩子选择权,给孩子提供2-3个可行选项,比如“周末是去骑车还是爬山?”,减少孩子的对抗感。如果孩子此刻确实不想出去,那么就尊重他们,家长在家好好地陪伴、照顾,可以带着孩子在家做其他有趣的事情,比如做甜品、玩亲子游戏、看电影等。

3、设定目标逐步推进

家长先设定非常容易达成的小目标,比如让孩子走到家门口,在门口站一会儿,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比如陪孩子在小区里散步 5 分钟,之后再慢慢延长出门时间和距离。还可以设定一些规则,比如“周末上午Wi-Fi关闭,但下午可以去你喜欢的奶茶店写作业”、“如果想点外卖,需要自己下楼取(制造出门的必要性) ”。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奖励,奖励可以是孩子喜欢的一本书、一次看电影的机会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逐步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愿意主动出门。

4、改善家庭环境氛围

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减少争吵,不要一味强调孩子内向、很宅、没用,以此打击孩子,更不能自己玩着手机也不爱出门,却总说孩子“宅”。

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与孩子分享出门的快乐,多开展一些家庭活动,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商讨假期或者周末做什么,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孩子一起决定,尊重孩子的建议,家庭成员之间轮流做主,一人做主时其他人可以建议但需要尊重决策者的决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同时,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在合理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安排一些外出活动,比如孩子想和朋友出去看电影,只要时间和安全等方面没有问题,父母就应该支持,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尊重,更愿意走出家门去体验外面的世界。

最后,周亚男主任想和家长朋友们说,孩子不愿出门并非“懒惰”或“叛逆”,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家长需要耐心倾听、逐步引导,而不是强行改变。通过理解、支持和适当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走出家门,建立健康的社交和生活习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 卢雅君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