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老城的中心,有一条纵贯南北7.8公里的“时空隧道”静静矗立。从永定门到钟鼓楼,15组恢弘建筑群以中轴线为脊柱,串联起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历史印记。这就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巅峰之作,更是解码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事实凭据。
图源:Pixabay
北京中轴线是《周礼·考工记》“理想都城”范本的终极呈现。这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用“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描绘了古代中国人对都城的想象。而北京中轴线上的布局完美诠释了“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核心思想,让这种以中轴统领全局的规划理念,自曹魏邺城开创轴线布局以来,经过隋唐长安、北宋汴梁的不断完善,最终在北京中轴线达到巅峰,形成了影响东亚都城营建两千余年的“中国范式”。
并且,北京中轴线还体现出中轴线的“中”字哲学精髓。古人认为“中”是天地交泰之处,《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精确测量确定的地理中心点(今景山万春亭),又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道家的阴阳平衡交汇处;更体现了紫禁城三大殿坐落轴线核心,彰显的“天子居中以治四方”的政治伦理。这种“以中为尊”的理念具象化为轴线上的建筑秩序:太和殿藻井中心对准北极星,寓意“天枢地轴”;天坛圜丘坛以“九重天”概念垒砌,地坛方泽坛则暗合“地方说”。天地人三才在此达成微妙的和谐,正是中华文明“致中和,天地位焉”宇宙观的物质投射。
图源:Pixabay
那么为什么说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是中国彰显国力的“文明坐标”呢?
事实上,北京中轴线申遗时,正值全球文化遗产领域激烈博弈期,欧美国家主导的“巨石阵-帕特农”古典遗产体系与“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形成了隐形的竞争。而中国以中轴线为锚点,联动了“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等近年申遗的项目,也构建起了陆海交织、古今贯通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种“组合拳”策略让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了59项,还与意大利并列成为全球第一,彻底改变了20世纪末我国遗产数量长期徘徊30名开外的局面。
不仅如此,在城市化率超87%的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同时面临着“历史空间活化”与“现代功能更新”的双重挑战。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域遗产”理念——通过“数字中轴”三维建模实现遗产监测精度达毫米级;借助“共生院”模式让25片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建立“风廊道”控制体系将新建建筑限高融入传统天际线。这种将文化遗产保护嵌入城市毛细血管的实践,也为纽约、伦敦等超大城市提供了破解“保护性衰败”难题的新范式。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是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与国际话语权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它标志着我国从“文明古国”向“文明强国”的跃升。可以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是文化遗产领域的胜利,更是中国在全球文明版图中重新定位的战略里程碑。它证明了一个文明古国完全可以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引领现代文明进程,这种“古老而年轻”的文明特质,正是当代中国最核心的竞争力。当世界通过这条“东方轴线”读懂中国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走向复兴的磅礴气象。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河北东方学院2021级文博1班 邹沁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