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家庭平凡而宁静的每天清晨,妈妈用"耐高温"塑料盒装热粥时,双酚A随着热粥的温度悄然析出;孩子饮用沐浴在清晨阳光下的瓶装矿泉水,数以千计的微塑料颗粒进入体内;过期抗生素被冲入马桶后,正在催生连药物都难以杀灭的"超级细菌";使用五年的不粘锅涂层剥落处,持续释放着需8年才能代谢的全氟化合物......这些潜伏在现代家庭中的新污染物,如同定时炸弹般通过饮食、呼吸和接触不断累积,直到体检报告亮起健康红灯,人们才惊觉看似便利的生活正悄悄透支着未来。
图源:Pixabay
近年来,各种新污染物层出不穷,是环境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它们虽然不像传统污染物那样广为人知,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新污染物的神秘面纱。
新污染物指在环境中长期残留、生物累积性强,且传统治理手段难以应对的化学物质。以下是对新污染物的进一步解析及其治理策略的探讨: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特点:这类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够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典型的物质包括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
危害: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免疫系统损伤、生殖系统问题等。
治理策略:国际社会通过《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协议,逐步淘汰和限制这些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场地修复也是重要手段。
2. 内分泌干扰物(EDCs)
特点: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干扰生物体内的激素系统,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常见的来源包括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BPA)、化妆品中的防腐剂等。
危害:可能导致生殖障碍、发育异常、代谢紊乱等问题。
治理策略:通过立法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分泌干扰物的使用,推广替代品,并加强公众教育,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暴露风险。
3. 抗生素及其耐药性问题
特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形成“超级细菌”,威胁人类健康。同时,抗生素进入环境后,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危害:耐药性细菌感染难以治疗,可能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治理策略: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推广合理用药,减少农业和畜牧业中的抗生素滥用。同时,开发新型抗生素和替代疗法也是重要方向。
4. 微塑料污染
特点: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甚至空气中。它们难以降解,容易进入食物链。
危害:微塑料可能携带有害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对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治理策略: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可降解材料,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同时,开展微塑料的环境监测和研究,明确其分布和影响。
图源:Pixabay
国家治理策略
为了应对新污染物的挑战,国家采取了“筛、评、控”和“禁、减、治”的全过程管控体系:
筛:通过科学手段筛选出潜在的高风险新污染物。
评:评估这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健康风险。
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限制其生产和使用。
禁:对高风险物质实施禁令,逐步淘汰。
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使用。
治:开展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减少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结语
新污染物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完善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新兴的环境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用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力量去对抗这些污染物,就能为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环境。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撰稿: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汤彩皎主管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