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氢能作为零碳能源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光电化学(PEC)水分解技术受限于光电极透明度和能量利用率,难以实现高效制氢。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苏进展团队在《能源前沿》发表最新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分束器(BSs)的自偏置光电化学-光伏(PV-PEC)混合系统,将太阳能到氢能(STH)转换效率提升至传统系统的19倍,为绿氢规模化生产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
传统技术瓶颈:光电极的“遮光难题”
传统PEC系统通常采用串联结构(Model T),将光电极(如二氧化钛TiO₂、钒酸铋BiVO₄)与光伏电池堆叠。然而,光电极材料对光的强吸收导致后方组件接收的光强大幅衰减。例如,TiO₂光电极仅能透射34.7%的入射光,严重制约了系统整体效率。此外,光电极与光伏电池的能带匹配问题进一步限制了电流输出,导致传统串联系统的STH效率普遍低于0.1%。
创新设计:光谱分束技术实现“光能精准分配”
研究团队的核心突破在于引入双光谱分束器(BS1和BS2),将太阳光按波长“分拣”至不同组件:
- BS1反射300-400 nm紫外光至TiO₂光电极,透射460-800 nm可见光至BS2;
- BS2进一步反射460-480 nm蓝光至BiVO₄光电极,透射520-800 nm红光至硅基光伏电池。
这种设计使光电极和光伏电池各司其职:TiO₂和BiVO₄分别高效吸收紫外和蓝光分解水,光伏电池利用红光发电并为系统提供偏置电压,形成无外部电源的自驱动制氢系统。实验显示,分束器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均超过95%,光能损失较传统系统降低70%。
性能飞跃:制氢效率提升19倍
研究团队对比了三种系统配置:
- 传统串联系统(TiO₂+BiVO₄):STH效率仅0.122%,光电流密度0.7 mA/cm²;
- 双层复合电极(TiO₂/BiVO₄):STH效率0.076%;
- 新型分束混合系统(BS1-TiO₂||BS2-BiVO₄-PV):STH效率跃升至1.5%,光电流密度达1.54 mA/cm²,氢生成速率达12.1 µmol/(h·cm²)。
尤为突出的是,该系统在双光伏电池串联时,功率输出较传统系统提升18.8倍。通过光谱分束,光伏电池的电流密度与光电极实现最优匹配,交点电压接近光伏最大功率点,能量转化效率最大化。
技术前景:推动绿氢规模化应用
该研究不仅验证了光谱分束技术的可行性,还为未来系统优化指明了方向:
- 材料创新:开发宽光谱响应的光电极(如钙钛矿材料),进一步提升紫外-可见光利用率;
- 工程优化:通过堆叠更多分束器和光电极,构建多波段吸收系统,目标将STH效率突破10%;
- 规模化集成:结合聚光技术,降低分束器和光伏电池的成本,推动兆瓦级制氢装置落地。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表示,该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3-5年内可实现商业化应用。据测算,若与现有光伏电站结合,每平方米混合系统日均可产氢0.3公斤,足以驱动氢燃料电池车行驶100公里。
结语:开启太阳能制氢新纪元
光谱分束混合系统的突破,标志着太阳能制氢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的转折。正如论文通讯作者苏进展教授所言:“这项技术如同‘光能调度员’,让每一缕阳光物尽其用。”随着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这项中国原创技术有望成为绿氢革命的核心引擎,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