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开发清洁、可再生的氢能成为当务之急。电化学水分解技术是绿色制氢的关键路径,但其核心瓶颈在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近日,上海大学与悉尼大学等国际团队在《能源前沿》期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高熵材料(HEMs)**在电催化水分解中的突破性进展。这种由五种以上金属元素组成的新型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四大效应”,展现出媲美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能,同时兼具成本低、稳定性高的优势,为大规模绿氢生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传统催化剂的困境与高熵材料的崛起
传统电催化剂依赖铂(Pt)、铱(Ir)等贵金属,但高昂的成本和稀缺性严重制约其工业化应用。例如,铂基催化剂虽在氢析出反应(HER)中性能卓越,但全球铂储量仅约7万吨,难以支撑未来氢经济的需求。相比之下,高熵材料通过将五种以上金属原子以等比例均匀混合,形成单一固溶体结构,不仅突破单一金属的活性限制,还能通过元素协同效应显著提升催化效率。论文指出,高熵材料的四大核心特性——高熵效应、晶格畸变效应、缓慢扩散效应和鸡尾酒效应,是其性能飞跃的关键。
高熵效应通过多元素混合提高材料热力学稳定性,抑制成分偏析;晶格畸变由不同原子尺寸差异引发,产生大量表面缺陷和不饱和配位点,为反应中间体提供丰富吸附位点;缓慢扩散效应降低原子迁移率,延长催化剂寿命;鸡尾酒效应则通过多元素协同优化电子结构,加速反应动力学。例如,研究团队合成的PtBiPbNiCo高熵合金纳米片,因晶格畸变与元素协同作用,在HER中过电位低至13 mV(10 mA/cm²),远超商用铂碳催化剂。
从实验室到工业:高熵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突破
高熵材料的合成策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自上而下法如机械合金化、脱合金法,通过物理破碎或化学刻蚀调控材料形貌;自下而上法如碳热冲击、溶剂热合成,则通过原子级自组装精准控制纳米结构。例如,利用碳热冲击法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合成均匀分散的FeNiCoCrMnV高熵合金,其过电位在1000次循环后仅下降8 mV,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
在电解水应用中,高熵材料可同时作为双功能催化剂,驱动HER和OER反应。以CoNiCuMnAl@C核壳结构为例,其OER过电位低至215 mV(10 mA/cm²),Tafel斜率仅35.6 mV/dec,性能优于商用氧化钌(RuO₂)。此外,高熵氧化物(HEO)如La0.6Sr0.4Co0.2Fe0.2Mn0.2Ni0.2Mg0.2O3,通过表面重构形成氧空位,显著提升氧析出活性。团队通过原位表征发现,高熵材料在反应中会自发形成活性更高的尖晶石结构,进一步降低能垒。
挑战与未来:从材料设计到工业化落地
尽管高熵材料前景广阔,但其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活性位点机制不明确、合成工艺复杂、规模化制备困难是当前三大挑战。例如,多元素随机分布导致微观活性位点难以精准解析;部分合成方法依赖高温高压或特殊设备,难以满足工业化需求。
对此,研究者提出三大方向:
-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元素协同机制,指导材料设计;
- 绿色合成技术开发:探索低温、低能耗制备工艺,如激光动力学合成;
- 高通量筛选与数据库构建:利用人工智能加速材料成分-性能关系建模,缩短研发周期。
推动氢能革命,高熵材料引领未来
高熵材料的出现,为破解电解水催化剂成本与性能的“不可能三角”提供了新思路。其多元素、多活性位点的特性,不仅适用于绿氢制备,还可拓展至燃料电池、二氧化碳还原等领域。随着合成技术与机理研究的突破,高熵材料有望成为下一代能源催化剂的核心,加速全球向零碳社会的转型。正如论文通讯作者李文先教授所言:“高熵材料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它的应用将重塑人类能源的未来。”
这项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相关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内推动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30%以上。绿色氢能的时代,正因高熵材料的创新而加速到来。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