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制造蜂蜜的过程,是一个既神奇又系统化的过程。它们穿梭于花丛之间,停驻在色彩斑斓的花瓣上,贪婪地吸取着花中甜滋滋的花蜜,这标志着蜂蜜制作旅程的开始。蜜蜂将这些珍贵的花蜜储存在自己特有的蜜囊内,蜜囊中的酵素随即开始工作,将花蜜中的蔗糖逐步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这种转化过程依赖于一种名为“蜜蜂酵素”的神奇物质。

一旦觅食结束,蜜蜂会将蜜囊中的含糖溶液反刍出来,交给蜂巢中的其他工蜂。工蜂们接过这份“甜蜜的任务”,不断地摄入和反刍这些溶液,直到酵素完成所有的转化工作。然而,此时的含糖液体还远未达到我们常见的蜂蜜那般浓稠。

为了得到我们熟悉的那种如丝般滑顺的蜂蜜,蜜蜂们还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它们通过不断振翅,加速液体中多余水分的蒸发,因为蜂蜜的含水量仅为约17%。这一过程对于蜂蜜的长期保存至关重要,因为低含水量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完成脱水后,蜜蜂将这份珍贵的成果储存在蜂巢内精心设计的六边形贮蜜室中,并用它们腹部特化腺体分泌的蜂蜡密封起来,以确保蜂蜜免受外界污染。整个制作过程井井有条,宛如一个高效运作的人类工厂生产线。

然而,蜜蜂制造蜂蜜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是为了为自己摘食物短缺时储备食物。蜜蜂无需冬眠,在食物稀缺的季节,它们利用这些储备的营养来度过难关。因此,只要蜂巢还有空间,蜜蜂就会不断地制造蜂蜜,为即将到来的花蜜匮乏期做好准备。这种系统化的蜂蜜制造过程,不仅是蜜蜂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是大自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个蜂巢里可容纳数万只蜜蜂

蜂蜜会“过期”吗?

令人惊讶的是,古埃及墓室中发现的古老蜂蜜至今仍能食用,这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为何蜂蜜能保存如此之久?关键在于蜂蜜的两个特性。

其一,蜂蜜的含水量极低,约为17%,导致其水活性仅为0.60,远低于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的水活性(分别为0.91和0.70左右)。这一特性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

其二,蜂蜜的酸性环境也是其长期保存的重要因素。其平均酸碱值为3.9,这种酸性条件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因此,古埃及人数千年前制作的蜂蜜至今依然可食用,证明了蜂蜜能保存超过3000年之久。

科学家正在研究蜂蜜的抗菌特性能否对抗具抗药性的细菌

蜜蜂的“蜂蜜制造工厂”是一个高效且有序的系统。贮蜜室是蜂蜜的仓库,储存着蜜蜂辛勤一日的成果,一个普通蜂巢每年能产出约11公斤蜂蜜。为了找到最佳花蜜源,蜜蜂通过独特的“摇摆舞”进行沟通,指示其他蜜蜂花朵的准确位置和距离。

除了蜂蜜,花粉室还储存着混合花粉的花蜜或蜂蜜,为蜜蜂提供多样的食物来源。抚育室则是生命的摇篮,蜂后在此产卵,不同蜜蜂的发育时间各异,从雄蜂的24天到工蜂的21天,再到蜂后的16天。

蜜蜂分泌的蜂蜡不仅用于密封抚育室,还构建了蜂巢独特的六边形结构。作为蜂巢的核心,蜂后由工蜂精心照料,其唯一职责便是产卵,维持种群的繁衍。而蜜蜂身体特化的蜜囊,则是它们储存花蜜的宝贵空间。

蜜蜂的主胃部正上方有个浅黄色的蜜囊,可用来储存花蜜、腿部的携粉足是携带花粉的容器

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类似糖晶的结晶现象,这其实标志着蜂蜜的高品质。由于蜂蜜含糖量高,糖分子会逐渐聚集形成晶体。此外,存放温度也会影响结晶的形成。在低温环境下,蜂蜜更易结晶,但当温度升高时,结晶的蜂蜜又会恢复到原本的流质状态。所以,蜂蜜结晶并不是坏了,而是其天然特性的表现。

依据结晶速率的不同,晶体会有大小和数量上的差异

勤劳的蜜蜂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使者,它们通过采集花蜜制造出了大量甜蜜蜂蜜,我们通过养殖蜜蜂而得以利用,同时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给大自然的授粉。蜜蜂在穿梭于花丛间吸取花蜜时,身上会粘附着花粉,随后在访问其他花朵时,这些花粉便会被带到新的花朵上,从而实现了植物的授粉过程。这一过程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植物繁殖具有重大意义,展现了蜜蜂勤劳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