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曾任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小儿外科主任,1951年至1953年,三次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首先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50至80年代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方面手术设计方面做出了成就和贡献,为中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一定的作用。从医70余载,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儿科医学事业。2022年12月24日,张金哲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张金哲院士最终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供医学研究。
年少求学路
1920年9月25日,张金哲出生在寨上尚慎堂张氏家族。其祖上三代从事海盐制造业,并在芦汉两地开办桐裕成洋广杂货、桐德合粮油、桐益顺木作等商号。在这个殷实富足、注重教育的家庭,张金哲得到扎实的传统文化熏陶,学有所宗,行有所范,深受父辈和邻里的喜爱。幼年时的张金哲,喜欢去木作铺看师傅们干活,渐渐学会了木匠活和一些钳工、电工技术。仁厚的涵养、渊博的知识、灵巧的双手,为张金哲后来踏上从医之路、成为中国小儿外科创立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时候的张金哲梦想着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爆发,生活动荡,经历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的张金哲看到饱受疾病痛苦到处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决定成为一名医生来救死扶伤。18岁那年,参加考试的张金哲在考国文的时候表达了“宁为良医,不为良相”的志愿,之后他考入了燕京大学医预系学习,1941年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于1945年在上海医学院完成学业。毕业后张金哲进入中央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从无能为力到立誓创立中国小儿外科
1946年,张金哲在医院值夜班时,自己中学老师突然带着女儿前来就诊。经过一番诊断确定老师的女儿患上了白喉,孩子因憋气而生命垂危,必须紧急切开气管抢救。可当时没有儿童手术专用麻醉器械和技术,也没有专门给小孩做手术的医生,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孩子在自己面前停止了呼吸。心痛、无能为力的张金哲心想“要是这技术一辈子发展不起来,难道身为医生的我们,要一辈子看着孩子们在自己面前死去,而无能为力吗!”他不服,他知道病魔无情,但他坚信人定胜天!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张金哲立誓要为中国小儿外科做披荆斩棘的开创性工作。从此,张金哲开始潜心钻研儿科,他要做改变中国小儿外科现状的第一人。
1950年,在万般艰难之下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目标就是能开刀保命,张金哲成为中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之一。缺乏基础、缺乏经验、缺乏教材、更缺乏人手,由此是在真正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中国小儿外科的艰难创立。最初小儿外科只有五张床,没有病人,因为那时候人们都没有听说过中国北京还有个小儿外科,而这个病房的冷清也让家长们望而却步,怕孩子送到这里得不到救治。
有一天产科接生了一个“两个大脑袋”的新生儿,伴随有喘气困难,被家长抛弃至垃圾桶,医院工作人员从垃圾桶内捡回哭泣的婴儿找到张金哲。“两个头”在如今医学不算事。产检能排查,就算后期手术也安全很多。而那个年代,别说家长不相信,医生也不敢做。但医者仁心的张金哲竟说:“这好办,剌一刀就好了!”手术后的孩子恢复正常,从此这个“双头婴儿”的故事就传遍了北京城,小儿外科也因此名声大振,迎来了翘首以盼的更多的患儿。
张金哲给自己定的目标——零差错,最初他也只能为八种病的患者开刀治疗,就这样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张金哲从小儿外科的启蒙入手,一点一滴积累经验,为孩子们的未来努力着。
为了治病救人 被迫用女儿做试验
当年医疗技术薄弱,各种疾病扩散,最严重的时候五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病死在襁褓中,他们没有被施以任何救治,只能眼睁睁的被放弃。
1948年初,一种叫皮下坏疽的疾病在全国传播开来,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也特别快。新生婴儿一旦感染,会在两三天时间内,整个后背感染化脓,随后在痛苦中死去,致死率达100%。更令人难过的是,对于这种疾病医生并没有解决的办法。张金哲看到无数婴儿因此丧命,心里无比的焦虑与自责,他开始了没日没夜地钻研攻克之法。坏疽病是由婴儿急性皮下组织细菌感染引起的,张金哲认为如果赶在细菌从皮下扩散到全身之前,直接将患处切开,把带细菌的脓血放掉,这样孩子就有救了。张金哲写了一份十分详尽的手术方案和流程,但当时的权威专家看到他写的手术方案十分震惊,毕竟这是一个冒险而大胆的想法,他们都不予支持。当时传统医学的观念就是脓肿要熟透才能切除,这种直接切开皮肤放血的方法并没有临床经验,也没有家长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况且违反常规的手术造成医疗事故,谁也担负不起这个责任。张金哲的治疗方案被驳回,心里万分焦急,但他坚信自己的治疗方法可行,只是苦于没有临床试验的机会。
同年8月,张金哲的二女儿出生,不幸的是在出生3天后孩子也感染了坏疽病。看着刚出生的女儿被病痛折磨,张金哲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用自己的二女儿做临床试验,开刀放血。当他将这个决定告诉妻子时,妻子顿时瘫坐在地上,但此时如果不动刀,孩子就只有死亡一条路,最终妻子无奈接受。当时张金哲的同事听说张金哲要拿自己的女儿做试验,很是不屑和不理解,认为他不会成功。张金哲带着同行的质疑,推着女儿走进了手术室,他轻轻划开女儿的患处将血水引流,随后又将伤口缝合。手术做完了,张金哲身上也被汗水浸透了。后期张金哲精心照顾,女儿的皮下坏疽慢慢好转,最后直至痊愈。张金哲的二女儿也成为我国第一例皮下坏疽治愈的案例,这一手术治疗方法,让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100%,迅速下降到5%。张金哲的手术方案很快推广到全国,无数的新生命被拯救。
小作坊 大发明
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成立后,因为技术落后和技术封锁,很多医疗器械没有现成的成品可供参考。为了提高手术质量,张金哲在手术器械的运用和开发上动起了脑筋。有着小时候手工技术基础的他,将各种五金工具搬进家里,对原有的手术器械进行加工改造,同时着眼实用性,研创开掘新器械。很多寻常之物,经他改造和创造,变身为神器。
张金哲亲手制作和发明了50多种手术器械,都曾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一些至今还在沿用,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比如医治儿童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所需的“张氏环钳”,其雏形竟是用于锁抽屉或门的扣吊,把两个扣吊挖空,再加上旋转螺钉,这个小工具用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术中,斜夹创面,等待伤口自行愈合。将国际上推崇的三次手术的方法降到只需一次,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张氏钳”从此蜚声国际。手术室都需要的心电监护仪,在经济困难时期,医院拿不出多余的外汇来采购进口仪器,于是张金哲决定自己造,几经挫折和失败,终于让他研制成功了。张金哲还发明过一个类似顶针,并配有指甲盖的手指套的用具,医生戴上它便可以利用手指探查小患者肚子里的肿瘤,解决了手术时因戴着普通医疗手套导致的一些不便操作。他还自创了一种麻醉技巧,大大降低了儿童手术麻醉风险。现在,国际上以“张金哲”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张氏膜”、“张氏瓣”等。
许多发明就是这样从张金哲的小家飞向医院,他的家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张金哲的小作坊”。很多人建议张金哲为自己的发明去申请国家专利,既得名,又有经济实惠。对此,他的态度是“版权没有,欢迎翻版”的淡然。张金哲正是靠着一股勇于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行动力,为中国小儿外科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力。
1955年,他调任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筹备各种专业齐全、更加完善的小儿外科中心。在抓好管理的同时,他潜心医疗科研,积极探索小儿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的分型诊疗手段,制定出肠套叠、蛔虫合并症的非手术疗法,创下了国内90例绞窄性肠梗阻无死亡的纪录,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专攻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设计了巨结肠根治术环钳吻合法、直肠纤维外膜松解尾路肛门成型手术、胆肠吻合防返流矩形瓣手术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并被频繁引用,为我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张金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更是获得了素有小儿科“诺贝尔”奖之称的丹尼斯布朗奖。他在门诊一直待到了99岁,直到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医院才不让他继续坐诊,但闲不下来的张金哲老先生仍旧在每天早上跟着查房。
参加抗美援朝立大功
1951年秋,张金哲以一名普通外科医生的身份踏上了战场,“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救死扶伤”是他的信仰,他第一次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了医疗队队长。可是刚到那里就发生了一次重大医疗事故——6名伤员,死于输血。后来查明原因,是取血出现了问题。血库冰箱正好停电,温度上升,血液里的细菌大量繁殖。这样的血被输进伤员的体内,结果导致六名伤员患败血症不幸去世。张金哲是队长自然得负责,他被记了一次大过。
前线,因为需要经常给伤员做手术,所以麻醉技术十分重要。虽然部队缴获了大量美国的麻醉机等器械,但基本没有医生会用。张金哲自己钻研并总结教训、积累经验,编写成静脉麻醉讲义,开办麻醉培训班,以供战场需要。就在同年张金哲根据自己之前教授麻醉的讲义结合了抗美援朝的实践出版了《实用麻醉学》一书,这也是中国第一本麻醉专著,195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进行了再版。而他的第一次参加抗美援朝也就这样以一功一过而结束。
之后张金哲又第二次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这次是去辽宁的兴城第34医院,他仍担任北京手术队队长。这次张金哲又立了一个一等功,对于这次立功张金哲回忆的时候非常谦虚。他说有几个战斗英雄,特别是最著名的志愿军一等功臣、二级英雄蔡金同。战场上,蔡金同的整个肠子被打烂,肚子上有6个洞,左手只剩2个手指头,右手全部打没了。朝鲜战场前线的医疗条件恶劣,伤员又无法转移到国内。当大家都要放弃的时候,我仍然想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最终在不懈努力下伤员被救活了。不但活了后来在广西蔡金同还是特级英雄。还有好几个情况恶劣的病人都被我救活了。人家是英雄了咱也就跟着沾点光。
1953年张金哲第三次参加抗美援朝工作,这个时候前线基本上不打战了,这次去主要是为了反细菌战。第三次抗美援朝主要任务是抢救伤员,复杂的战时医疗救治实践让张金哲意识到,医疗急救知识的普及也是医务工作者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医疗任务张金哲还主动参加了很多宣传慰问活动。张金哲会唱京戏,他就经常唱戏给伤员听,伤员们非常爱听。抗美援朝回国期间张金哲也没有闲着,他给市民讲战伤急救知识,给家庭妇女讲救护,受到群众的欢迎。正是通过给市民讲战伤急救知识,给家庭妇女讲救护锻炼了张金哲的口才,同时这些经历成为张金哲大夫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的起点。
“魔术爷爷”
身为院士的张金哲看门诊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接诊,患儿进来必起身相迎;手诊,必先洗手并搓热后再接触患儿皮肤;谈病情,用“三分钟艺术”告诉家长怎么回事、该怎么办;“绝活”,面对哭闹的孩子,也有变魔术的法子。
张金哲院士看病时,白大褂的口袋里总是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物”,右口袋是给看病时哭闹的孩子们准备的各种小零食、小玩意儿;而左口袋则是预备送给孩子家长的针对肠痉挛性腹痛、婴儿肛周血管扩张等几十种小儿外科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和注意事项的小纸条。
在患儿和家长眼中,他是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更是亲切有爱、风趣幽默的“魔术爷爷”、“宝藏爷爷”。他一生致力于小儿外科的临床、科研、教学、预防和宣传工作,让中国小儿外科从零起步,最终在国际小儿外科界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从一个科室到如今拥有普外、急症、肿瘤、新生儿、泌尿、骨科、麻醉等十几个学科,形成医、教、研、防的成熟医学体系。
行医70余年,张金哲从未收过红包,还用自己的稿费成立了一个基金,帮助那些无钱医病的家庭。小儿阑尾炎手术30年1.5万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100%下降到5%、技术发明改进50余项。28年如一日,他利用周末,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志愿服务。他支持的是小儿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他这么说。
“实际上现在自己也做不了什么,也上不了手术台了,如果有人对我还感兴趣,那我就讲点故事,其实也就只剩下故事了。”这位谦虚、幽默的老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故事”的人。他在100岁高龄的时候,每周还会到医院上班。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儿不痛,母不悲”。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张金哲。
参考文献:
[1]王德. 张金哲院士的一二三四[J].中国医学人文.2023,9(02):2.
[2]沈春蕾.他与上万名小患者是“过命的朋友”.中国科学报, 2022-12-27.
[3]夏媛媛,程明伟.我国小儿外科的创立过程——张金哲访谈[J].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32(02):210-221.
[4]费菲.92岁坚持出门诊,白大褂写上自己的名字方便患者找——大医张金哲[J].中国医药科学. 2012,2(19):1-4.
[5]刘志学,侯晓菊.好的儿科大夫必然热爱孩子——我国著名儿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教授侧记[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3.
[6]金子.张金哲院士——将一生都奉献给孩子们[J].人人健康.2014(22):26-27.
[7]颖出.张金哲:九十五岁的儿科医生[J].时事(高中).2014(06):30-31.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