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刀划开皮肤却感知不到疼痛,当智齿离开牙槽骨却感受不到撕扯,这背后是人类与疼痛抗争数百年的智慧结晶——现代麻醉技术。从19世纪乙醚麻醉的首次公开演示,到如今精准靶向的神经阻滞技术,麻醉医学始终在解答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生命在医疗干预中保持尊严与安宁。这种“选择性失感”的科学魔法,实则是基于对人体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的精密调控。麻醉医师如同神经系统的解码专家,通过药物干预、区域阻滞等多维度技术,在患者意识、痛觉传导与生命体征之间构建动态平衡。
1、麻醉是什么?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1.1麻醉的发展
麻醉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华佗研究了麻沸散,让患者在接受救治的时候,失去相应的知觉。但是在古代医疗条件下,麻醉效果有限,而且更容易出现风险。而在近代,由美国威廉·莫顿在公开场合第一次应用麻醉,是借助乙醚对颈部肿瘤切除术患者进行救治,让患者可以在无痛下接受手术,这被视为现代麻醉医学的开端。由此开始,麻醉成为临床诊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1.2麻醉的工作原理
在实际进行麻醉的时候,其主要目标是让我们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大部分人会认为是让我们睡着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在麻醉应用的过程中,是对神经系统传递的信号进行干扰,使人感受不到疼痛。这时疼痛信号传递主要通过大脑,而麻醉对这种信号传递进行阻断,以此起到麻醉效果。在现阶段,主要应用全麻(在应用时,让我们完全失去意识,就像深度睡眠一样,主要应用在大型手术之中,以静脉注射或者吸入麻醉气体的方式,通过血液运输药物,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进而起到镇痛作用)、局部(对身体的局部进行麻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拔牙,对手术部位的周围神经进行阻断,但是这时我们大脑基本是清醒状态)等不同麻醉方式。
2、麻醉医师:手术台上的生命守护者与安全防线
麻醉医师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详细了解,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依据这个结果,确定麻醉方案。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也会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以保证安全。而且在麻醉之后,麻醉医师要实施相应的操作,确保患者可以按时清醒。
现代麻醉安全性的背后,是三重科学保障:技术进化(可视化神经阻滞、靶控输注系统等精准设备)、流程规范(国际通用的麻醉深度监测与急救预案)、专业训练(麻醉医师需掌握重症医学、疼痛生理学等多学科技能)。数据显示,在规范医疗体系中,麻醉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已低于万分之一,其安全性甚至高于日常驾车出行。现阶段,虽然麻醉安全性极高,但是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咽喉痛(气管插管)、记忆力下降(基本是短暂性的)等并发症。麻醉医师会给予预防措施,以保证手术安全。
3、在生活中,麻醉有哪些应用?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3.1 麻醉的日常应用
目前,随着医疗水平持续的发展,麻醉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为国民提供诸多的助力。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外科手术,还有无痛分娩的应用,通过为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方式,让产妇在无痛的情况下分娩,降低产妇对于疼痛的恐惧感。
同时,应用在慢性疼痛的治疗过程中,借助神经阻滞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还可以应用在美容整形中,为国民提供极大的便利。
并且,应用在儿科的诊疗之中。因为儿童年龄小,不能更好地配合检查与治疗的进行。特别对于需要儿童独立完成的核磁共振、CT等检查中,会借助麻醉进行,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助力。
另外,应用在手术室外的诊断性医疗之中,如心导管、内镜、介入性放射学等检查,还有放射治疗定位等,会导致清醒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应用麻醉之后,会降低患者的恐惧感与不适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 麻醉注意事项
在实际接受麻醉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守医嘱,做好相应时间的禁食禁水要求,基本是在6h—8h,以降低麻醉时食物反流误吸的风险。
同时,在麻醉医师进行术前评估的时候,我们要如实告知自身的病史、禁忌证以及用药情况等,切忌讳疾忌医,诱发麻醉风险,降低自身的安全性。特别是自身的过敏史,存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肥胖和妊娠、药物依赖、长时间服用酒精与阿片类药物、代谢与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类型患者时,要重视麻醉评估的进行,保证麻醉的安全性。
另外,要放松自身的情绪,配合麻醉医师进行操作,而且在术后按照医嘱,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4、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撑,麻醉学科始终扮演着无痛化医疗的核心角色。通过精准的神经传导阻滞技术,麻醉能有效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为各类有创操作创造无痛条件。这种以生理调控为基础的医学干预,既保障了患者舒适度,更为手术团队创造了稳定的操作环境。在临床实践中,麻醉是涵盖了术前评估、术中生命体征调控、术后疼痛管理的系统性医学工程。麻醉医师作为这一过程的主导者,需要综合运用药理学、生理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个体化麻醉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搭建起通往无痛诊疗的专业桥梁。这种对生命体征的精准把控,正是现代麻醉医学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
作者:刘慧敏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麻醉科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