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类为什么要航海?
探索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的脚步从平原越过山川,目光也随之越过高高的山脊,望向了远方的蔚蓝大海。
为什么要去航海?——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借用那句广为流传的话:
因为海就在那里。
一、航海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基因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是靠海生存的。生活在内陆的居民可能很少能感受到,但对很多人来说,海洋是“与生俱来”的。海洋是食物的来源,是娱乐的场所,是交换的渠道,是发现自我和世界的大门。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人们就开始驾船出海打渔,进行一些零散的贸易。而后,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航海知识和技术,于是走向了更远的海洋,开始了海上贸易,也开始了遥远的探险。
中国人也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开始航海了。战国时代到唐朝初期是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当时的船只主要用于内河运输,而后才逐渐向海洋发展,船只规模虽然小,却也有一定技术含量。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吴国和越国,因为在黄海和东南沿海的海战和商业交流,已经成为了海上“强国”,当时还有从辽东半岛到日本北九州的商业航线。
到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和东非以及欧洲的海上航线,全程约14000公里。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事业进入又一个发展高峰。政府开始鼓励国际贸易,其他国家在中国口岸开办商行,并在沿海建立了贸易据点。这一时期,中国船只的规模、数量、技术和建造质量均达到了一个高度发展阶段。据史料记载,明朝三大航海家:郑和、李海舟和王直的远游尤为著名。13世纪,郑和率领大船队进行了7次远洋航行,累计访问了36个国家,抵达了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是中国航海史上最为出名的航海活动,被誉为中国的“世纪航海”。
到了现代,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海洋合作、促进沿海城市发展等举措,推出了“南海一号”等展示中国古代航海文化的项目,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发扬传统,还要继续发展海洋事业。
西方的航海活动也同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但大规模和长期的航海活动兴始于15世纪,也是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例如,葡萄牙王子恩里克(Henrique)向南远航,探索非洲海岸,著名的探险家哥伦布(Columbus)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揭开了美洲大陆的神秘面纱,并开展了对印度洋和非洲的探险活动。随后,众多欧洲国家相继派出探险家进行了大规模海上探险和殖民活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殖民主义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也是在这一时期随之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初,蒸汽船的发明和使用为人类航海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蒸汽船速度快、航行稳定、航程远,大大缩短了航行时间。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又进一步提高了船只的速度和效率,海洋交通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今天,人类船舶技术已经高度发展,大型远洋船行驶在海上,固定跨海等大型桥梁连接起不同国家和地区。航空技术的进步使飞机能够进行更远、更高速的航行,而卫星通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为海运、空运甚至航天活动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信息支持。
可以看到,人类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能探索到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阔,而航海的重要性也越发显著。
二、海神管得面积可大了
全球各地的人们都有海神信仰,也就是认为有一些可以影响海洋和环境,掌管海洋中的生物、天气和安全的神明。人们把对海洋的敬畏和崇拜寄托到这些神明身上,并向它们祈祷,希望它们能控制风浪,保护人们的安全。
在古希腊神话中,波塞冬(Poseidon)被认为是海洋之神,同时也是负责地震和马匹的神祇。在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顿(Neptune)被奉为海洋之主,同时也是清泉之神。在北欧神话中,尼约德(Njörd)是被认为是海神和旅行者之神,负责掌管海洋、风和水流。而夏威夷人认为,卡那罗(Kanaloa)是大海、生命和万物的精神领袖,也是珊瑚和海洋的保护神。
中国最广为流传的海神大概就是四海龙王了。从商周时期起,中国人就崇拜海龙王了。汉代时,龙王成为了海洋信仰的主要神祇,人们认为他们能够控制大海、大小浪潮、风暴水灾等海洋灾害,祈求他们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不旱不涝,并保护海员船只的安全。到了元明时期,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名字:东海敖广,南海敖润,西海敖钦,北海敖顺。而且,龙王还被认为是用鱼盐来养活人类,是爱护民众的好神仙。
在古代中国,海神信仰不仅仅是人的信仰,也是当时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一种象征。比如,四处搬动龙床,也是为了让龙王主宰的军队能够取胜,还能预示国家日后的繁荣和昌盛。在北方地区,为了防止水灾侵袭以及祈求获得丰收,人们也会举行祭龙祭海的仪式,确保龙王对人们的庇护。
到了现代,人们的信仰方式也开始多样化。在地方文化中,尤其是福建沿海、广东沿海及海南岛这些依海生存的地方,传统的祭海活动仍然非常盛大。人们向海洋献上水果、鱼类、饼干等供品,来祈求海洋庇佑人们平安和幸福。妈祖的信仰深入人心,连派出所和法院都会用妈祖的威严来调解纠纷。这里的人们不仅崇拜妈祖,还要请妈祖去各地巡游。为了方便她出行,厦门航空甚至给妈祖做了一张身份证。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海洋和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海洋不仅仅是人们的粮仓和守护者,还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海洋的馈赠:经济、文化和科学的进步
海洋是地球上最多元化、最广阔的资源池之一,航海技术的出现为人类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15到18世纪,欧洲的航海家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发现了新的海上贸易通道,通过跨越大洋进行贸易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贸易成本降低,商品流通拥有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
中国的茶叶、陶瓷、布匹等商品通过海上运输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在中世纪,西方的贵族可以品尝中国的茶叶,穿着丝绸纺织出来的衣服。在美洲,欧洲人向印第安人介绍了刺绣、染料、金属制品、陶器等制造行业,这些产业迅速成为了印第安文化中的重要品牌。各地稀有的产品也作为奢侈品进入了外地市场,全球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市场。从几百年前珍贵的贵金属、药草到现代的商品化农产品、工业化产品,再到奢侈品和目前的高科技产业,海上贸易中的产品种类可谓应有尽有。
这些贸易当然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麻辣这种口味,也是海洋的礼物。辣椒原产美洲,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亚洲人是没有这个口福的,当然也就没有如今的经典川菜了。
除了调味品,还有更重要的主食——地球如今能容纳70多亿人,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从美洲传出来的土豆和玉米。在汉代以前,中国和欧洲根本没有薯条和玉米。土豆和玉米这两种作物的亩产量都非常高,比亚欧大陆原来的小麦、稻米都要高得多。同样面积的土地,种土豆、玉米的话,能养得活更多的人。人口爆炸式增长,就是大航海把土豆、玉米传遍全球的显著结果之一。据统计,就在清初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从1亿增长到了4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高产量的作物。
有一个专门的词汇用来形容通过海上交通路线的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换,那就是:哥伦布大交换。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大程度是被哥伦布大交换所塑造的。比如上班族不可缺少的咖啡。哥伦比亚咖啡、蓝山咖啡等都是通过大航海从非洲远远运去美洲的。还有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牛肉,都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但最开始的牛也是漂洋过海从欧洲去的。
除了产品的丰富和物种流通外,海洋贸易带来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也是如今全球贸易的基础。
从大航海时代起,一批有远见的商人通过取得独家管辖权,为自己争得了贸易的特权和控制权,并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例如英国和荷兰都成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它们用货币来代替物品的实际交换,使用合同代替口头协议,并通过股份制来吸引投资者,进行资本投资,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垄断模式虽然占满血腥,对被殖民地区的资源和商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但同时也确实实践了股份制的形式,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方向。
海上贸易也推动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更好地利用了各国不同的资源,提高了各国的生产力。比如,中国由于丰富的钢铁资源而开发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南非的采矿业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航海连通了世界各国,自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宗教、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地中海的海上贸易激发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发展,并且给了罗马帝国在财政和文化方面长期的支持。在文化融合的背后,航海无疑是推动各个社会文化之间对话的互动平台。
语言逐步传播得越来越广。在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交流中,占有优势地位的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都随商船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南亚的一些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有四五种,街头标牌也是多语标识,当地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多元文化中。
天主教和基督教也随着商船的航线,在亚洲、美洲生根发芽。基督教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即使是在远离海岸的边远山区,也常常有基督教堂伫立。整个南美洲几乎都是天主教世界,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基督像重达两百吨,不仅是城市的标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像。宗教的仪式和习俗对整个南美洲的文化至关重要。
欧洲的信仰带来了文明和一种新的秩序,但也导致了原住民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这种漫长的改变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影响,直到如今仍然是重要的文化研究课题。
伊斯兰教从东南亚到非洲,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之间的交流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特别是在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同时,佛教和印度教也在亚洲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传播,成为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以同样的速度抵达远方,莎士比亚和流行音乐一起,塑造了一代代的融合文化。很多欧洲音乐在亚非拉得到了本土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了保留自己的特色,各种不同的文化也有意识地加深传承,把自己的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介绍和推广出去。
航海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冲击;带来了交流,也带来了困境。这种情况自从海上交易开始就一直处于混合的局面,全世界各地都在被影响和影响他人中徘徊和奋斗。
航海打通的不只是贸易和文化的渠道,也有科学传播的渠道。除了船舶技术本身外,其他的现代科学也被航海实践带动,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方便准确地航行,海员需要了解气候、气象、海洋环流、海岸线等等信息,这都是地球科学的基础。
比如,怎么评估和记录海上风的大小?1805年,英国海军上将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建立一套风力等级表,这就是目前仍在使用的国际风强度表的基础;而海军上校威廉·里德(W. Reid)在加勒比海执行任务期间,不断收集资料,探寻风暴的本质,并于1838年出版了《风暴规律初探》。他们都为气象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欧洲人最早建立起全球气候观测体系,帮助了我们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我们对板块构造学和地震的研究,也得益于航海技术和资料的丰富。环太平洋地震带、横跨大西洋的中大西洋岭等,都是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才得以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声纳、深海探测器等方式,测量海底的地貌变化,探究了地质演化、地壳下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重要问题,推动了地质学的进步。
要进行极地考察,更是离不开在冰冷海洋中的航行经验。如何导航,如何使用破冰船,都需要航海基础。生态学也需要航海的支持,科学家利用船舶采样、观测、测量,了解海洋生态,了解占地球70%面积的世界。甚至,在海中航行时,有一些具有荧光的海洋生物会附着在船体上,影响船体的隐蔽,为了解决军舰的航行安全问题,海军也会委托科学家研究各种海洋生物的习性,为生物学开拓了新的方向。
在海洋中航行的经验,也能为航天事业提供帮助。因为外太空和深海有一些类似的环境,比如低温和高压,航天员的一部分训练是在水底或者海底进行的。他们需要学会潜水,在水中保持平衡,并学会在寒冷和水压下处理机械问题。
为航海开发的技术和工具,也为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地图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航海事业的突飞猛进也带动了科学的飞速发展。
四、航海的黑暗面
航海给人类带来的无数的财富和进步,但海洋自身,却被迫陷入了环境恶化。
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污染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来船舶会排放石油、化学品和其他有害物质到海洋中,污染海水,二来船只的尾气、废水中的磷、氮等营养物质,会引起海洋富营养化现象,微生物过度繁殖,导致海洋水质下降——这些都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威胁海洋生态的平衡。
全球的热带珊瑚目前出现大量白化甚至死亡。很多珊瑚礁退缩,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生物也失去了栖息地,而依靠这大片海域生存的人类,也因为海洋生态的失衡陷入了生存的窘境。
除了海水污染,船舶噪音也一直威胁着海豚和各种鲸类的生存。这些生物往往靠回声定位在海洋中漫游、捕食以及与同伴沟通,而商船和军舰的巨大噪音经常会导致鲸迷路,甚至大量搁浅、丧命。不管是太平洋沿岸还是大西洋沿岸,都有鲸在浅海海岸搁浅的事故。虽然救援队会倾力营救,但因为鲸体型庞大,经常无法被及时推回海中,很容易死亡。
此外,大面积的过度捕捞也会直接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生命周期变短。
这些问题由人类产生,也需要人类去解决。
好在,人类也有了“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意识,在不断改善和优化船舶技术、管理海洋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一系列环保措施已经取得了成效。比如使用更清洁环保的能源,船舶停止使用渣滓、污染物质、改善燃料的质量。还有,通过新的设计,把把肮脏的废水处理成可以使用的淡水等。
除了海洋本身的负担以外,航海带来的殖民问题、病毒也是其黑暗面的一部分。比如,欧洲在北美、非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对原住民的侵犯、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问题不断凸显。奴隶制度极大地减少了非洲的人口,使非洲陷入了比被殖民更深的困境。非洲、北美洲的资源更是被大量掠夺,财富被开采、挖掘,但一点都没有给本地带来好处,转而运往了欧洲。
致命疾病的传播更是导致原住民人口的大量减少。比如黑死病,即鼠疫,还有黄热病、天花等,对于美洲的印第安原著民来说,都是灭顶之灾。美洲人对此毫无免疫力,据统计,欧洲的天花病毒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口从接近1亿人,减少到不足8百万——整整80%的印第安人消失了。同时,美洲人也反向传染给欧洲乃至全世界一种顽固的病毒——梅毒。直到今天,梅毒仍然没有被人类消灭。
航海带来了开放、发展,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传播了病毒,导致了死亡。几百年来,人类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开发海洋的同时,谨慎地解决航海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今,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倡导“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因为有无数教训在前。将反思的目光投注到海洋领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达成这样的共识:保护好海洋,也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
来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