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万一掉海里了,怎么办?别游泳,别喝尿,保持希望
自从人类开始航海活动,海难就频频发生。最广为人知的海难,著名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事件就造成1500多名乘客与船员遇难。100多年过去了,类似的悲剧并没有停止。
和百年前相比,现在的船越来越先进,船的安全性和救援工作也不断提升,但海难事故总是难以避免。
不管是因为船发生了危难,还是不小心落到海里,在等待搜救之前,首先要懂得自救,而自救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
在海上,一旦离开大船的庇护,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溺水——海上的一切危险因素,如滔天的巨浪、冰冷的海水,所有恶劣环境都可能危及到求生者的生命。
其中,最普遍的几种危险是:低温、动物攻击、晕船、天气变化、伤病、脱水和饥饿。
假如落水,会遇到哪些困境?
先说最坏的一种情况:落水。不管是不小心掉到海中,还是因为船发生了危难而弃船,人都有落水的可能。
落水后,人首先面临的困境是:低温。
在冷水中,身体热量会迅速散失,体力很快耗尽,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或昏迷、甚至死亡。如果这时候被突然而至的大浪卷走,人在寒冷水中会无法呼吸而导致溺水,然后身体僵硬不能自救而失去获救的机会。
研究表明,落水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与海水温度紧密相关,当然也和人的体力有关。一般来说,当水温为0℃时,落水者只能在水中支持15分钟;水温在2.5℃时,可支持30分钟;水温5℃,可支持3小时;水温15~20℃,可支持10多小时。
除了低温,掉到海里还可能遇到海洋动物的攻击。比如,人裸露的皮肤会被水母蜇伤,带血的伤口可能会招来鲨鱼攻击。
有救生筏也并非万全
即使你幸运地进入救生艇筏,也只是暂时摆脱了危险。因为海难大多发生在远离陆地的地方,沿岸的救援力量往往无法及时赶到,救生艇筏会受风、流的影响导致发生漂移,远离出事海域而迷失在茫茫大海。
这个阶段的开始要经历的考验是:晕船。救生艇筏体积小,遇到大的风浪就会产生剧烈的摇摆颠簸,可能你觉得“平时我一点都不晕船”,但这种晃动与大型船舶不同,会更容易让人晕,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船员也不可能避免。这时候,晕船不仅本身会带来生理的痛苦,还会让人精疲力竭,求生的意志越来越弱。
如果继续在海上漂流,意想不到的事会接踵而至。
如果正值寒冷天气,因为救生艇筏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又缺少保温物品,人会手脚冻伤,有的幸存者获救后会因为冻伤严重而被截肢,严重的会因体温下降得过快过低而危及到生命。
不仅低温危险,高温也危险。天气炎热时,长时间暴露在酷热环境下会引起中暑,导致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在日光照射或水面反射的强紫外线照射下,会造成皮肤灼伤,严重会产生晒斑危及到生命。
此外,伤病也会带来风险。比如紧急撤离时造成的摔伤、撞伤,因船舶着火、爆炸等造成的烧伤、炸伤,以及此后的冻伤、晒伤等,如果这些伤病无法得到及时护理,伤口感染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因此丧命。
海难发生后,获救的最佳时间只有最初几天,如果没有被救助船舶或飞机发现,那么存活的几率就越来越小。这种时候,就要做好长时间海上漂泊、等待救援的准备。
在长期漂泊待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还是脱水与饥饿。在海上飘着,饮水与食物极度缺乏。长时间的饥饿会使人行为失控,脱水会使求生者易怒、产生幻觉甚至神经错乱,严重的还会因体内水分丧失过快,导致组织器官衰竭而死亡。
离船时不要惊慌,离船时保持希望
首先,不要惊慌。不管你是不小心落水,还是因为船发生危难后,不得已弃船逃生,保持镇定、从容应对都是首要的。
比如,如果是船发生危难后到了最坏一步,船长下达了弃船命令,千万不要惊慌,越慌越乱。最好的策略是服从指挥,立即穿好救生衣,在2分钟内赶到指定的集合地点(一般为救生艇甲板)。普通乘客上船后都会先接受安全培训,就像观看飞机起飞前的安全视频一样,了解船上的救生设备以及集合点。
另外,保持镇定也有利于个体做出最有利的行动。2014年韩国“世越”号沉船的最后一名幸存者,就是在水阻挡住通路,其它人都惊恐万状时,他镇静地鼓足勇气潜入水中,逃离出沉船,成功进行了自救。
“保持希望”看起来像是鸡汤,但在海上,会带来实实在在有用的精神支撑。
近百年来,在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中发生过无数次海难,每次海难中都会有一些幸存者。从那些获救者身上,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点,或许可以作为一些自救经验参考:
首先,他们都依靠一定的救生设备。比如救生艇筏、救生衣等漂浮物,甚至有人只依靠一个矿泉水瓶,在海中漂浮8个小时后获救。
而且,他们本身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能克服恶劣环境的影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与水份,比方说,如果淡水用完了,就自制简易的装置收集雨水或者利用海洋生物的体液来补充淡水。
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有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很多海难事件证明,处在同样的恶劣环境下,毫无生存意志的人,生存时间会更短,有的遇难者甚至在获救前一天选择了自杀,令人扼腕;而那些有强烈生存信念的人则能生存更长时间,
四、等待搜救时,如何自救?
海上的情况变幻莫测,可调配的救援力量薄弱,支援手段缺乏。对船员来说,掌握海上自救和互救知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自救渠道和方法——
发送求救信息
在海上,船舶一旦发生碰撞、触礁、搁浅、漂流、失火等海难事故或遇人员落水、突发疾病时,都要发送求救信息,等待救援。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手机直接拨打海(水)上搜救专用电话。请牢记这个电话:12395。可以这么记:“123——救我。”
船员还可以通过高频电(VHF)、DSC、GNDSS卫星通信系统、应急示位标、单边带等等船用救生设备发送求救信息。信息内容包括:遇险的具体情况、时间、地点、遇险性质以及所需帮助。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技术设备,你也可以利用别的工具来表明自己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闪光的金属物:比如镜子,可以反射阳光来传递信号。
救生烟火信号:分为白天和夜晚用的两种。其中,夜晚用的又分两种:一种是持续发出耀眼的光芒,像焰火一样;一种是红色降落伞信号,会带着光往下落。白天则是用烟雾罐,会发出橙色的烟雾。
防水手电筒:可以在夜间发射信号。
自制信号旗:将布绕在长棒的顶端作信号旗使用,红色的最容易被发现。
海上求救灯:救生衣和救生圈上有自亮浮灯,使用海水电池,一旦浸入海水中灯泡就会亮,可持续发光15小时。
铝制尼龙布:反光性强,从远处就能发现,而且也容易被雷达所发现。
总之,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目的就是传递信息,让自己容易被发现。
在等待时,保持自己的身体状态
落水后能存活的时间,取决于获救前在海中支撑时间的长短,这不仅取决于个人体质强弱,也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正确的防护自救手段。
落水后,为了保持身体状态,你需要——
保暖:在穿上救生衣之前,应尽可能多穿衣服,这样可以更好地隔离海水,避免热量散失,如果船上有保温服,一定要穿上;浅色衣服优先,因为更容易被看到;另外,尽可能将身体上的金属物品去除,例如皮带扣和鞋扣,以防止掉进救生艇的时候意外刺穿它。
姿势:有一个重要的姿势可以减少体温扩散,那就是国际上有名的“HELP”姿势,这么做——将两腿弯曲,尽量收拢于小腹下,两肘紧贴身边夹紧,两臂交叉抱紧在救生衣胸前,保持只有头部露出水面。
处理痉挛:万一出现痉挛(抽筋),千万不要慌张。这时候改变原来的游泳姿势,深吸一口气,将头向前弯入水中,四肢放松下垂,慢慢用力按摩痉挛部位;另外,还可以在水中尽力拉伸来缓解痉挛部位,就跟我们游泳的时候小腿抽筋一样,把腿拉直。
保持漂浮:落水后不要挣扎,先深呼吸一口大气,让身体浮起,千万不要喝到海水;借助一切有浮力的东西,比如救生衣,救生圈,救生衣一定要绑紧,因为海浪可能会把结冲开,救生圈也要抱紧;如果没有救生工具就寻找材料,比如空瓶子,泡沫等,把它们塞到衣服里增加浮力;如果有大件漂浮物可以抓住它让自己漂浮,但是记得要在上游才可以利用大件漂浮物,如果在下游的话,一个浪打过来会被撞到。
禁止游泳:求生中很反直觉的一点是,不要游泳!不管你的游泳技术有多好,都是不可能游到岸的,在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动,或者尽可能靠近临近的漂浮物,尽可能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如果发现附近有船舶,再想办法向他们发出救助信号。
保持希望:在海上等待救援,要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人在这种时候很容易悲观绝望,尤其在感觉获救无望的时候,人的精神会完全崩溃,失去活下去的信念。所以,千万记住:保持希望。
除了以上介绍的部分,还有一些要点,也可以带来帮助,比如最好采取集结形式浮在水面上等待救助,就像走夜路时尽量不要走单;另外,要努力获取各种食物和淡水来维持生存。
要强调的是,要维持生存,我们需要喝淡水,而不是海水或者像一些极限生存节目里展示的“喝尿”。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淡水很重要,甚至比食物还重要。如果有淡水,没有食物,漂浮海上的求生者可以存活30到50天;而如果没有淡水,只有食物,漂浮海上的求生者仅能维持3到7天。
如果是在救生艇筏里,会有配备的淡水,但也要做好规划,省着喝。一般分配的规律是这样:最初24小时不饮用淡水(但伤病员除外),然后每人每天0.5升,而这0.5升又分为三等份,分别在日出之前、日中和日落喝掉。
喝的时候也要注意:淡水珍贵,所以不要把淡水一口饮尽,而要小口小口地喝。喝的时候,尽可能把水多含一会,让水充分浸润口腔和嘴唇,然后缓慢下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饮用水的最大作用。
如果淡水有限,用完了怎么办?求生时,必须要有补充淡水和随时收集淡水的意识,比如自制简易装置来收集雨水和露水,利用海洋生物的体液,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来补充淡水等。
以上系列措施,尽量都能做到的话,就会赢得比较长的生存期,坚持到——“船来救你了!”
附:“船来救你了!”在你等待时,来救你的船和人在做什么?
如果是不小心落水,你自己的船和伙伴会怎么救你?
一旦发现有人落水,船员要做的是:一边有人去救,一边有人保持观察避免船伤到落水者。这两点是同时进行的,都很必要。
首先需要让落水者保持漂浮,可以把就近的救生圈抛向落水者。
然后通过各种方式通知驾驶台左(右)舷有人落水。驾驶员收到或发现人员落水后,先向落水者一舷操满舵,将船尾甩开,避免螺旋桨伤害落水人员。
另外需要专人在驾驶台侧翼位使用望远镜负责瞭望,始终保持落水人员处于视野之中,不断报告其方位。
同时,要采用正确的操纵方式接近落水者。下图呈现了两种救助方式:一次转向法和两次转向法。要控制船停在落水人员上风侧(风吹向物体或人的一侧),而救生艇从落水人员下风侧(风离开物体或人的一侧)缓速接近他,避免救生艇碰伤落水人员。
将落水人员救上船之后,立即视情况对其实施急救、保暖或其它措施。
茫茫大海上,专业救援者通过什么路线找到你?
海上搜救中心收到遇险报警,会第一时间接警,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搜寻救助。但由于海域面积太大,十几米和几百米长的事故船在海上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海上搜救难度非常之大。
那在海上用什么路线搜寻才能尽快找到遇险的船和人呢?
接下来介绍几种专业的搜寻方法和路线——
扇形搜寻法
如果目标位置准确或搜索区域较小,扇形搜寻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以2-5海里为半径,每次转向120°搜寻。通常,扇形搜寻每次都是向右转向。如果一个船员看见另一个船员从船上掉出舷外,通常会使用这种方法。
扩展方形搜寻法
如果目标位置相对比较近,扩展方形搜寻方式是最有效的,经常用于船舶或小艇搜寻落水人员或其他目标。
平行搜寻法
当有2艘以上船舶同时参加搜寻时,可采用平行搜寻法,也就是各船以4海里的间隔,保持并列前进。通常采用顺浪(或逆流)方向进入,驶完航程后按直角转向。
联合搜寻法
当海上现场指挥员在场,船机之间有良好通信联络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船机联合搜寻。一般是这么操作:由船舶稳定保持在现场指挥所指示的主航向上,飞机则相对主航向如图作所示的机动,以充分发挥飞机速度快的优势。
在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少,难度又大,在茫茫大海上等待救援着实是个艰难过程,因为实际上的时间流逝本就漫长,再加上内心的煎熬造成的错觉,会让等待的过程更为难熬。这种情况下,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绝望情绪,一旦绝望滋生,生命将更快终结。
现在,随着科技进步,救援时间有望大大减少,但还是请始终牢记:保持希望是活下来的第一要素。
保持希望、保持希望、保持希望——重要的提醒说三遍。
最后,这篇文章里的信息,希望你永远都用不到。
来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