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船舱进水后,如何让船不沉?
在海上航行,船难免会遇到危险。这些危险有的很容易想见,有的则出乎意料——
比方说,普通的船可能会发生碰撞或触礁,如果是军舰,还可能会遭遇武器攻击,就会发生各种损害;再比方说,船舱破了、进水了,普通人可能会觉得:完了完了,要沉了。其实这种时候,有些军舰不仅可以保持前进,还能继续战斗。
船在发生破损后还能浮在水面,甚至还能恢复一些航海性能和战斗能力,这种特性也叫“不沉性”。让船不沉,不仅是船员的重要职责,事实上,从设计阶段开始的每一项工作环节,都要考虑“让船不沉”。
从设计开始“不沉”
为了让船不沉,我们要先知道船是怎么沉的。
当船破损进水,会失去一部分储备浮力,产生横倾、纵倾或者降低稳度,严重的话,就会完全丧失储备浮力而沉没,或因为稳度不足而倾覆——不管是沉没还是倾覆,都可以理解成我们俗话说的“船沉了”。
不同的船对不沉性有不同要求。因为有战斗的需求,所以军舰对抗沉性要求最高,民用船则按任务、吨位大小、航行条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到的破损情况来决定。
不同的民船对“不沉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和货船相比,客船对不沉性的要求更高;如果是在未探测过的航线、航区或结冰区的海洋调查船,对不沉性的要求则更高。2019年,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曾在南极撞上冰山,船尾冒烟,桅杆断裂,但破冰船船艏是经过特意加固的撞角装备——因为本来就是用于切开不太厚的冰层的材料制作,所以虽然撞了冰山,也没有受损沉没。
“防沉”三原则
那么,如果让船在进水后尽量保持不沉性呢?
“预防、限制、消除”,是保持不沉性的基本要素。
首先,预防是基础。对船来说,从物资配置到船的机动以及舰员行动上,都要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舰体机构和设备当然是预防的保障,通常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个是在设计舰船时考虑水密区划,也就是把船合理地分隔为多个水密隔舱,这是为了限制水在舰体内蔓延,换句话说,即使某一处破损进水,也只会控制在固定的一块区域里,其他区域不会进水,这样可以保证破损后仍然有适当的储备浮力和足够的稳度。
另一个考虑是船上要准备足够的抗沉设备,包括各种排、灌、导移油水的设备和管系,以及各种堵漏、支撑、损管器材,比如堵漏伞、堵漏毯、堵漏箱、堵漏螺丝杆、堵漏板等等。
有了预防,然后就是限制和消除。总体来说,需要遵循水面船舶有效抗沉的三条原则:
1.不让水到处跑
如果只有一两个破损口进水,甚至两三个舱被淹,其实船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水密舱还是有效的;而如果进水之后限制不了水继续蔓延,那才是最大威胁。根据海战经验,多数舰艇沉没或者失去航行与战斗能力,是由于水在船内部蔓延而造成的。
我们在陆地上遭遇水灾时,也是要考虑“堵、疏、排”结合,比如用大量的沙袋堵住破口,加固堤坝。在船上限制水蔓延也差不多:
一是堵漏,也就是堵塞破洞,要根据破洞的大小、破口在水下的深度、海水灌入舰艇内的速度以及舰艇所配备的堵漏器材等进行相应处理。
二是支撑,因为水密门、舱口盖的结构比较弱,舱室淹没以后,海水还是会向相邻的舱室蔓延,这时候就得加固这些门盖,让它们支撑住。
三是排水,排干破损舱内的海水,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不过,船上排水设备能力有限,很可能排水能力和进水之间有很大差异,所以排水的作用又有局限。
2.让船保持平衡
水的蔓延问题解决后,沉船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但由于某些舱室被灌注,船会朝某一侧倾斜,也会影响航行和作战——所以,这时的首要问题就是平衡舰体。
平衡舰体本质上就是“把重心稳定住”,所以操作起来就是调整船上各部分的重量——
比方说,如果左前方的舱进水了,那我们就往它的对角,也就是右后方的舱灌海水,或者把破损舱附近的重量(比如油水、粮食、弹药这些物资)移到它的对角舱去,就好像挪挪砝码让天平能平衡;或者干脆把破损舱附近的重量移走,把积水也排出去,这样也能让船体平衡。
我们的目的是节约储备浮力,提高稳性;但必要时,可以用储备浮力换取稳性——想明白这些,使用对策的时候自然会心中有数:比方说,要在对角舱灌海水时,要选择远、小、低的对角舱,而且尽量装满;如果是把重量挪开,要尽量从高处往低处挪,也是要尽量装满,更有利于稳定船的重心;排积水时,一般不应该排底舱,而要选择近且高的舱室,尽量排尽,既能快速处理,又能稳定船的重心。
3.减小船上自由流动液体面积
如果船舱进水,往往存在大面积自由流动的液体,大片的积水晃来晃去,会让船的稳性大大降低,液体向倾斜一侧流动,船也更容易继续倾斜。
所以,此时把船扶正的关键,就是减少自由液面,比如船出现破口时要抓紧堵住,舱里有积水要及时排出等等。
掌握了这三条原则,我们才能尽快堵住入水,避免蔓延,在破损情况下也能让船保持稳定。
归纳下来,处理船舶进水这个问题,不是从“进水发生”才要思考的问题,而是从最初设计船舶就要思考的问题。各个环节梳理下来,关键还是要看清本质,抓住主要目标。
比如为了达成“平衡舰体”的目的,我们要节约储备浮力,提高稳性;但必要时,又可以用储备浮力换取稳性——想好自身真正的需求,以及在关键时刻懂得对目标的取舍,如此,方能在危难时刻做出更有利的行动选择以及得到更好的结果。
来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