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茫茫大海上,船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
常言道:要找准你的位置。
在浩渺的大海上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是每一个航海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因为,白天放眼望去是一片无尽的蓝,天水一色,分不清何处是海的尽头,何处是天的开始;而到了晚上,四周又成了黑漆漆一片。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或船要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呢?
图片说明:航海途中,看到的海面是一片茫茫(张志友团队 / 摄)
简单说,确定自己的位置有两种方式:靠自己记和算;靠与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计算。
在海上航行也是一样,我们把这两种方式叫做航迹推算和观测定位。
如何进行航迹推算?
不借助外界的力量,从自己的起点开始推算此后的航行轨迹和位置,就是航迹推算。就相当于你在跑步时根据出发的位置,按照跑步的方向和速度,估算出10分钟后、1小时后你到达的地方,以及画出跑完之后的整体路线。
在船上,我们会使用各种工具,比如罗经(提供方向基准的仪器)、惯性导航系统(可提供船只的速度、方向、位置等信息)或计程仪所指示的航向、航程,再结合具体海区的风和海流等资料来进行航迹推算。
以计程仪为例,它可以测量船舶的航速,包括前进、后退、横移速度,还可以获得累计航程,看看船走了多远——这些数据对于船舶的操控和安全行驶都至关重要。
而现在发展最快也最为便捷的当属惯性导航系统,它可以直接提供航速、航向、船舶位置等各种信息。
具体什么原理呢?
惯性导航系统里,主要靠其中的“惯性器件”,也就是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大显身手。它们分别测量船舶运动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能够不断记录船舶的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姿态和时间信息。惯导系统利用初始位置和姿态信息,然后一步步地把这些运动计算进去,就能够获得最终的位置。惯导系统不需要接收外界信号,每时每刻不断自主计算,可以全天候实时获得多种信息。
不管用什么工具,有一点是共通的: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推算的起始点必须是准确的,这是后续推算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且在整个航行过程中,航迹推算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不能无故中断,直到抵达目的地或接近港界,可以通过观测到物标来进行导航时,方可停止。
航迹推算最大的问题是很难长时间保证推算舰位的精度。
首先,船的航行轨迹不一定都很流畅,绘制是有难度的。
其次,海上航行不可避免地受到风、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速度会不断变化,需要及时观测修正风和海流对舰船产生的误差,来提高定位精度。
再者,推算过程中,误差是不断积累的,推算时间越长,误差越大,定位精度就越差。就像一块不准的手表,一天还勉强可以用用,但一年后那差得就实在太远了。
不可否认的是,航迹推算由于计算较为简便、实时、快速等优点,目前依然是舰船导航的基本航行定位方法之一,是舰船辨认目标和分析判断航行安全的主要依据之一。这也是最简单方便的“掐指一算”就可以知道自己在海上哪里的方法。
如何观测舰位?
观测定位是利用外界物标和自己的相对关系,来获得船舶位置的方法。就好比在陆地上,如果别人给你打电话问你在哪里,你会告诉他在某幢楼前、某个地铁口边上等——这就是利用已知的楼、地铁站的位置,再根据相对关系——“前”“边”等,从而获知自己的位置。
在离岸不太远的海域航行时,也一样可以用已知的陆上物标来进行定位。你可以找一找海图上标有确切位置的显著物标,比如:灯塔、山头、岛屿、立标等,然后通过六分仪(测定角度然后转化成距离)、罗经加方位仪(测定物标方位)等对物标进行观测,获得相对位置。
比如下图中,用罗经加方位仪观测到附近灯塔(A点)的方位是50°,使用六分仪观测岛屿(B点)的距离是4海里。那么,在海图上过灯塔画一条方位50°的射线;以岛屿为中心,4海里为半径画圆,那么射线和圆的交叉点(P)就是你的位置了。
一般情况下,根据单一陆标的一次观测,只能得到一条船位线(船舶位置可能在这个线的某个点上),这样是无法确定船的具体位置的。只有得到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它们的交点,才能获取船舶位置。
事实上,无论是天文导航、地文导航还是卫星导航,本质上都是通过观测一个已知位置的物体,然后通过观测得到和该物体相对关系,从而来确定位置的——
天文导航是利用六分仪,观测已知位置的天体高度角获得相对位置关系;地文导航是利用六分仪、方位仪等,观测已知位置的灯塔、山头等距离或方位获得相对位置关系;而卫星导航则是利用接收机,观测几颗已知位置卫星的距离获得相对位置关系。
这些方法,说白了,就是利用已知来获取未知——听起来挺容易,但是各种方法其实内涵丰富。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这些方式的实际原理。
来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