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未来开船都怎么开?嗯……可能不用人开

早先,航海被视作一种冒险行为。极少有船主敢冒险到望不见陆地的洋面上去,因为在技术落后的时代,航海是可怕的,出海几乎意味着送死。

随着技术发展,人类在海中走得越来越远。航行在海洋中的船就像人们驾驭的一只只钢铁巨兽,被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制造出来,然后保护着人类。随着技术发展,这些巨兽也变得越来越庞大、专业并且聪明。

比方说,在20世纪50年代,1万载重吨的船就被称作“万吨巨轮”,而到2000年的时候,世界上拥有10万载重吨的超大型油轮就有数百艘。现在,最大的散货船可以载重60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一艘载重40万吨散货船的甲板面积就超过2.4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半足球场。

不仅体积大,船的专业性也越来越高。之前的运输船,主要是客船和货船。近20年来,大型油轮、超级集装箱船、各式各样的滚装船、安全可靠的液化气船等专业化特种船舶像雨后春笋般地迅速生长,就连牛羊也有专门的牲畜运输船。

至于变得越来越“聪明”,船能有多聪明呢,未来的船要怎么开?

……嗯,可能不用人开。

一、现在有“不用人开”的船吗?

其实,现在的开船,已经可以实现一部分“不用人开”。如果出海的时候在驾驶室待一阵子,你就会发现,船的“驾驶员”并不需要一直手把着舵轮,而是由着船自动行进。

从20世纪80年代起,微型计算机就开始在船上广泛使用。从船舶自动舵、船舶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无人值班机舱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遥测,机舱渐渐实现了自动化。

近十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为“高自动化船舶”,船舶自动化也从机舱自动化走向了驾驶自动化时代。

这种自动化的改进是方方面面的,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迭进。

比如,过去在雾天、雪天或大雨天这种能见度不良的天气,开船的时候,驾驶员就如同高度近视甚至是盲人开船,很容易酿成悲剧,后来即使有了船用雷达用于海上避碰,最初也会因船员对雷达提供的信息处理和运用不当造成船舶碰撞。后来,有了自动雷达标绘装置(APPA)和雷达结合形成的自动避碰系统,可以用图像的方式自动显示相遇船舶运动矢量线、可能碰撞点等信息。再后来,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可以连续与其他船舶交流船舶数据,包括船名、船舶种类、尺度、装载情况、航行状态和航行计划等,这大大减少了碰撞事故,使驾驶员实现了从“近视眼”到“千里眼”的跨越进步。

再比如,过去开船需要看大量海图,有时大副一晚上就要处理上百张海图,现在,有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不但可以显示海图,还有计划航线设计、航路监视、危险事件报警、航行记录、海图自动改正等多种功能,把航海者从海量的纸质海图中拯救出来。

这些功能的迭进,背后是技术革命和商业化的双重推动,船舶自动化使船舶定员差不多减半,也降低了营运成本。

现在有可能做到“完全无人”吗?

那么,船上的人员越来越少,有可能减少到0, 也就是“完全无人”的状态吗?

目前还很难。

比起无人船,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无人驾驶”。其实,对于无人船和无人车这些无人装备来说,背后的自动性等级评定有一套共通的标准,从L0到L5层层递进,分别是L0(纯人工驾驶)、L1(驾驶自动化)、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和L5(无人驾驶)。

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做到完全无人还是很难的。比如现在的自动驾驶,一般也就做到L2或L3。前面提到的“行驶中可以不用一直握住方向盘”的开船,也就相当于做到了L2(辅助驾驶)。

理想中的无人船,或者说,最高等级自主水平的船大概是这样:只要告诉它去执行什么任务,船就可以自动规划航线并沿着这条航线航行,到达任务点后自行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并决策;如果是军用的话,看到某个特定目标就发射导弹或其他武器去摧毁,或者如果自己被俘获了还可以自毁,整个过程都是全自主的——只是这种理想状态,现在还无法达到。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控制”的问题。比方说,现在,一些小型的无人船上,会有一个控制系统,根据想要的航向和航速,结合环境的状态(比如风、浪、流现在是怎样的),来决定电机的转速、舵要打多少度以及船以什么样的姿态航行。

现在大多数的情况是:船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人可以监控它。比如,在岸端系统给它划定一条航线,通过通信传输“告诉”船怎么走,或者直接给它设置好起点和终点,船就可以根据海图信息自动规划路径。不过,现在还是前者居多。

现在无人船发展到什么程度了,难点在哪?

除了控制系统的改进提升,要实现真正的无人船,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能源。

其实,无人船的航行时间还挺长的,因为不用上人,可以有大量空间装载能源,航行个四五百里没有问题。但如果想航行更久,就要动更多脑筋了。比如美国有一个叫“探险者”号的无人帆船,可以放到海上待一年,这个过程里,它能跟卫星通信,告知自己航行到了哪里、探测到了什么东西,它利用的就是风能。

再比如,现在无人船研究领域也在研究这样一件事:在海上放置各种基站,供电船充电,就像扫地机器人扫完就可以回去充电那样。

但这里面又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比如自动靠泊。如果是小船,让它回基站充电的话,可以拿遥控器直接操纵,但大一点的船就不容易了,这就需要让船根据摄像头提供的信息,识别自己和码头之间的距离并调整姿态,同时做出精细的策略,比如是船尾先靠还是船头先靠,这都是需要机器来做的事情。

其实,不管无人船也好,无人车也好,研发无人装备本质就是为了“让机器帮人做一些机器可以做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危险的工作,比如,过去承担巨大风险的扫雷艇,现在就可以做成遥控的无人艇。

研发无人装备,让机器帮助人做事情,归根到底,是为了给人带来福祉。只是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枝枝蔓蔓的技术问题,也要面临很多不断涌出的新问题,比如涉及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不过,好在时间一直向前,前路漫长,未来可期。也许,当你翻开这一页时,上面的问题有的已不是问题,更大更智慧的无人船也已经出现了。

来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