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细菌,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厉害的细菌,细菌界的狠角色,世界上大多数的抗生素都拿其没辙。如果非要赋予一个定义,那么超级细菌可被视作是一类具有多重耐药能力的细菌统称。

当前,人们已知的超级细菌主要属于“ESKAPE”范畴。“ESKAPE”实际是由六种超级细菌的拉丁学名首字母组合而来,其中字母E代表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字母S代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字母K代表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字母A代表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字母P代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最后的E代表肠杆菌(Enterobacter sp.)。

以上每种细菌都曾给人类带来血淋林的教训,下面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例进行说明。

肺炎克雷伯氏菌能够利用体表的菌毛(菌体细胞表面存在的一些比鞭毛细、短,且直硬的丝状物)附着在病患的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上,并会深入肺部,破坏肺泡,造成病人肺泡出血和血痰。

此外,肺炎克雷伯氏菌还会释放具有破坏血管和引发致命性休克的内毒素。毫不夸张地讲,肺炎克雷伯氏菌就是人类的一大杀手。

那么,超级细菌来自哪里,是天然就存在的吗?其实,超级细菌是在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后才逐渐被“驯化”出来的。

起初,超级细菌也都是一个个的小角色,就是普通到不起眼的一般细菌。它们自由生活在环境或是生物的躯体中,并同其他种类的细菌一起群居、共生,但后来的“遭遇”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打个比方,当人类开始使用抗生素A之后,某一(些)种类的细菌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然而,它们之中会有极个别幸存者由于自身突变或获得了异种微生物携带的耐抗生素A的基因而存活了下来。

渡过此劫的细菌,便正式晋升为小超级细菌,再不忌惮抗生素A了。此后,在这一细菌族群繁衍的漫长过程中,类似的“劫难”又数次发生,并因此相继获得了耐抗生素B、C、D等的基因和能力。

终于,在某一个时间点,该细菌族群的后世子孙们修成了正果,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超级细菌,在细菌界享有了超然的地位。此时,外界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已对其束手无策,它们一旦进入人体便会引发疾病,并彻底成为人类杀手,无情的收割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2005年,美国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发的死亡人数便有18650人之巨,受感染者更是多达94360人!超级细菌一旦发作,后果可怕至极。

那么,有没有简便且有效的预防措施呢?其实,最容易上手的便是大家注意个人卫生,餐前便后要洗手。从事医护卫生和相关科学研究的人们更应予以重视。

为了减少或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人们应当在反思中前行。超级细菌的出现不就是人类滥用抗生素所致吗?

在抗生素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至少有两点值得人们注意:

其一、科学用药。所谓科学用药是指“针对病患,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剂量的正确药物”。

其二、一旦使用务必将病原微生物全部杀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世界上细菌耐药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一方面,无良医生为利开药是其成因之一。但是,病患只认贵的、立竿见影的也是一大促成因素。再加上抗生素管理、回收、处置等环节存在不周之处和漏洞,耐药细菌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生命安全,人类必须留有保命的撒手锏——超级细菌还未获得耐药基因的抗生素。在超级细菌横行无阻之际,对其亮剑,彻底消灭。因而,抗生素研发工作是刻不容缓且要不断做强的!

此外,人们还要不断研究、发现和合成新的杀菌物质。在人类与致病微生物斗争的过程中,已有上百种的抗生素被发现和使用,而微生物们也从未放弃过抵抗,相继产生了几十种耐药机制和基因突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两者之间的博弈还将持续。虽然,人类在这场博弈中占有一定的主动权,但绝不能够掉以轻心,回顾超级细菌的成长历程,便知其绝非善茬。然而,对其诚惶诚恐,也是没必要的。

拓展材料: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抗生素既是人类应对疾病的神奇武器,又是超级细菌的“始作俑者”。作为抗生素中鼎鼎大名的一族,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人类贡献不小。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以冠头孢菌发酵而得的头孢菌素C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对其侧链进行改造而成的一类抗生素。

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该族抗生素已历经五代,逐步形成了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组织体液浓度高,以及过敏反应少等特点。

温馨提醒:使用头孢类药物后,切勿饮酒,以免发生戒酒硫样反应。

-END-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

文中图片大部分引自网络,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欢迎朋友们就内容进行斧正,一切为了更好的科普。

来源: 胖魔王的科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