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标准引发广泛关注。
其中对“零添加”标识的规范管理,犹如一剂清醒针,让人们重新审视食品包装上那些充满诱惑力的“不添加”“零添加”宣传语。“零添加”到底是不添加什么?我们真的需要执着追求“零添加”吗?
01食品添加剂的身世
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如同隐形的魔术师。从清晨的面包到深夜的零食,从鲜亮的果汁到醇厚的酱油,它们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食物的方方面面。按照国家标准定义,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等工艺需求而添加的物质,包含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在超市货架上,我们随处可见添加剂的身影:酸奶中的乳酸菌素维持着益生菌活性,酱油里的苯甲酸钠守护着传统风味,冰激凌中的乳化剂塑造着丝滑口感。
这些通过严格安全评估的添加剂,实际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它们,现代食品工业将倒退百年。
但公众对添加剂的误解从未消失。有些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合成的”,还有人相信“零添加食品更安全”。这种认知偏差,为商家的营销炒作提供了温床。
02“不添加”“零添加”真的更健康优质吗?
“不添加”“零添加”背后存在着文字游戏。以某款果汁饮料为例:食品标签上写着“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配料表中可能还含有果糖、果葡糖浆等。
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但很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
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此外,根据新标准,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如燕窝月饼需标示燕窝的含量。
03“零”食品添加剂?可以,但没必要
专家指出,目前从纯技术角度看,确实是可以做到没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但是以酱油为例,现代工业生产制造的酱油,绝大部分其实本身就离不开添加剂的“帮助”。
传统古法酿造需要6个月发酵,而现代工艺通过添加酶制剂可将周期缩短至1个月,同时保证风味稳定。若完全摒弃添加剂,不仅生产成本将翻倍,食品安全风险反而可能增加。
只要是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规定的使用剂量内使用食品添加剂,就基本不用担心。
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承担食品保鲜、防腐、提升口感、保持或提升营养价值等作用,也是现代食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鲜味物质呈味核苷酸二钠为例,这种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核苷酸,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并不属于人工合成物质,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正常食用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是合法且安全的,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应理性、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
04盐油糖该如何避免过量摄入?
科学选购食品,最好先了解营养成分。这就需要营养标签的帮助了。
新版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强制标示内容在原来基础上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同时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邓陶陶介绍,高盐、高脂、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落实减盐、减油、减糖“三减”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完善营养标签,方便消费者根据需要控制能量、脂肪、糖等的摄入。
站在超市货架前,我们不必对“零添加”标签过度追捧。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食品的营养构成、生产日期、储存条件等实质性信息。毕竟,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科学认知的综合题。当我们撕去对添加剂的偏见标签,或许能发现:现代食品工业的进步,早已为我们的餐桌筑起了一道隐形的安全屏障。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