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诞生是外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可以说没有麻醉,就没有外科学的发展。作为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麻醉为患者带来了更加精准、安全、舒适的医疗体验。麻醉后我们的身体经历了什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专家带我们一起来揭晓。
麻醉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
这三种麻醉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全身麻醉:大脑被按下“暂停键”
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阻断了大脑区域间的正常交流。于是,我们的意识、痛觉逐渐消失,进入沉睡状态,手术中感觉不到疼痛。
同时,麻醉药物还会使骨骼肌松弛,方便手术操作。等到手术完成,体内的麻醉药物代谢排出,脑内的神经电活动会逐渐恢复,意识重新启动,大脑与身体彼此间恢复通信和联系,我们就又可以感知自己的身体啦。
局部麻醉:身体局部“失灵”
局部麻醉是指在我们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将麻醉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的被阻滞状态。
这种阻滞是可逆的,不会对机体产生伤害。比如拔牙时常用的局部麻醉,我们能感受到医生的操作,但牙齿周围却不会感到疼痛,就好像这一部分暂时和大脑失去了“联系”。
椎管内麻醉:下半身 “沉睡”
椎管内麻醉是指通过在脊柱周围的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从而达到镇痛或麻醉的效果。
药物注入椎管后,阻断脊神经根,让我们痛温觉、甚至本体感觉消失,但神志仍保持清醒,达到“半身麻醉”的效果。
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椎管内麻醉主要分为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因其良好的镇痛效果和较低的风险,被广泛用于下腹部、下肢等部位的手术。
麻醉过程不单单是影响我们的感觉和意识,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1、呼吸节奏被调整
在全身麻醉下,我们的呼吸肌会变得松弛,呼吸频率和深度都可能发生改变。为了保证身体能获得足够的氧气,麻醉医生通常会为患者插入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帮助呼吸。
2、心跳血压波动
麻醉药物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影响,导致心跳和血压发生波动。有些麻醉药物会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而在手术过程中,因手术刺激、出血等原因,心跳和血压又可能升高。麻醉医生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及时进行处理,以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3、胃肠蠕动变慢
在麻醉状态下,尤其是全身麻醉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肠道的蠕动会减慢甚至停止。如果胃内有大量食物和液体,就很容易发生反流,反流的胃内容物一旦进入气管,就会引发误吸,严重者会造成窒息甚至死亡。这也是为什么麻醉前需要我们适当的禁饮禁食了。
4、尿液生成减少
麻醉药物会影响肾脏的血流和功能,从而使尿液的生成减少。麻醉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以此来评估肾脏功能和身体的液体平衡情况,必要时通过输液等方式进行调整。
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减轻痛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第9个中国麻醉周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增进对麻醉学科的了解,减少对麻醉的恐惧和误解!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麻醉科 谭婷 刘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麻醉科 谭婷 刘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