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拔罐,简直是老祖宗的智慧,现代人的养生,玻璃罐一扣,湿气一抽,立马出现中医版的“草莓印”。
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拔罐后罐印颜色越深,体内“毒素”越重。**这个说法正确吗?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康复中心主任孙小捷带大家了解。
一、什么是拔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使罐内形成负压,拔罐部位皮肤充血、淤血,增强局部气血循环,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止痛、调和脏腑、防治疾病的效果。
二、拔罐后颜色深浅反映什么?
罐印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皮下出血而留下的痕迹,严格来说,罐印的颜色和形态并不能用来区分“毒素”轻重,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的身体状况。
(图源:湖南职防)
三、拔罐的适应症
**1、肌肉骨骼系统:**颈肩腰腿慢性劳损(如颈椎病、腰肌劳损);关节退行性病变(肩周炎、膝关节痛);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挫伤恢复期)。
**2、内科疾病调理:**慢性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消化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血管调节(原发性高血压稳定期)。
**3、亚健康:**睡眠障碍调理。
**4、妇科:**月经周期紊乱调理。
**5、其他适应症:**神经性皮炎辅助治疗;早期疮疡促愈;免疫调节(配合季节交替预防感冒)。
四、哪些人群不宜拔罐?
**1、皮肤敏感及破损者:**存在皮炎、湿疹、开放性伤口或溃疡的人群应避免拔罐,负压刺激可能加剧局部炎症,增加感染风险。
**2、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功能障碍者,以及中重度贫血患者需谨慎选择拔罐疗法,避免因毛细血管破裂引发皮下血肿或持续出血。
**3、妊娠期特殊部位禁忌:**孕妇应绝对避免在腹部、腰骶部及三阴交等穴位施罐,孕期生理变化使这些区域敏感度增高,不当刺激可诱发子宫收缩。
**4、慢性疾病管理期:**心血管疾病发作期、结核活动期、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建议在专业医师评估后谨慎实施,拔罐引起的血管扩张或体位变动可能加重病情波动。
五、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前:**不可过饥过劳过饱,了解拔罐的适应症。
**2、拔罐中:**拔罐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一般5—15分钟即可。
3、拔罐后:
● 避免短时间再次拔罐,一般建议间隔5-7天,体质虚弱或皮肤反应明显者需延长至7-10天再进行下一次操作,拔罐后罐区皮肤修复需要时间,短时间内二次拔罐会加重皮肤损伤。
● 不要马上洗澡,一般6-8小时后再洗澡;若皮肤敏感、有破损或体质虚弱,**可延长至12小时以上。**拔罐后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洗澡容易让风寒湿邪侵入体内,应该注意保暖。
**● 不要挠痒,**拔罐后,拔罐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的骚痒感,这属于正常现象,抓挠可能会对皮肤造成破损、感染。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刘丽琴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