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通过将钛硅分子筛TS-1涂覆于碳化硅(SiC)泡沫载体,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结构化催化剂(TS-1-Structured)。该催化剂在苯酚羟基化反应中展现出远超传统挤出型催化剂(TS-1-Extruded)的性能,苯酚转化率提升超100%,产物氢醌选择性突破50%。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浆态床反应器中催化剂分离困难、间歇生产效率低的痛点,更为化工行业实现连续化、安全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工艺痛点:催化剂“易流失”,生产效率受限
苯酚羟基化是生产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统称二羟基苯)的关键反应。二羟基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食品等领域,但传统工业生产依赖电解苯或环己二醇脱氢等工艺,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1986年,钛硅分子筛TS-1的问世革新了这一领域,其以过氧化氢(H₂O₂)为氧化剂,可在温和条件下催化苯酚羟基化,成为主流工艺。然而,粉末状TS-1在浆态床中易被液体夹带流失,需频繁停机回收催化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业界尝试将TS-1与黏结剂混合后挤出成型,用于固定床反应器。但传统挤出型催化剂颗粒大、传质阻力高,活性位点利用率不足,且机械强度低易破碎。如何设计兼具高效催化与稳定结构的TS-1催化剂,成为行业难题。
结构化催化剂:薄涂层+多孔载体,突破传质瓶颈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浸渍涂覆法”,将TS-1分子筛均匀负载于多孔SiC泡沫表面,形成厚度仅微米级的活性涂层(图1)。这种结构化设计带来多重优势:
超短扩散距离:TS-1涂层厚度仅为微米级,显著缩短反应物扩散路径,活性位点利用率提升6.71倍。
三维贯通孔隙:SiC泡沫的宏观孔道(孔径约1毫米)大幅增加固液接触面积,消除径向扩散限制。
高效传热:SiC泡沫的高导热性(是金属的2倍)可快速导出反应热,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催化剂失活。
实验显示,在相同空速下,结构化催化剂的苯酚转化率最高达25%,是挤出型催化剂(5%)的5倍(图2)。产物中高附加值的氢醌选择性稳定超过50%,而传统催化剂不足50%。研究团队解释:“氢醌主要在分子筛孔道内生成。结构化催化剂的薄涂层缩短了扩散距离,使氢醌更易形成,同时减少副产物苯醌的生成。”
动力学揭秘:活性提升7.7倍,反应机理明确
为量化结构化催化剂的性能优势,团队对比了两类催化剂的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
有效内扩散因子比:结构化催化剂的内扩散效率是挤出型的7.71倍。
反应活化能:20.54 kJ·mol⁻¹,表明反应更易进行。
反应级数:对苯酚和H₂O₂分别为1.12级和1.088级,符合Eley-Rideal(E-R)表面反应机理(图7)。
“这意味着H₂O₂优先吸附于催化剂活性位点,随后与游离的苯酚反应,而非两者同时吸附。”论文通讯作者焦毅力研究员解释,“结构化设计使反应物更快接近活性中心,动力学优势显著。”
工业前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推动绿色化工升级
该研究的另一亮点在于解决了固定床反应器的温度控制难题。实验表明,结构化催化剂填充的床层温度分布均匀(全程低于81℃),而挤出型催化剂因传热效率低,床层中部温度骤升,存在安全隐患(图8)。此外,结构化催化剂床层压降低,可支持更快的液体流速,进一步提升产能。
研究团队表示,该技术已通过中试验证,下一步将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优化反应器设计,推动工业化应用。“结构化催化剂不仅适用于苯酚羟基化,还可拓展至烯烃环氧化、酮类氨氧化等更多TS-1催化体系,为化工生产连续化、绿色化提供通用解决方案。”论文第一作者孙彦昭博士补充道。
结语
从“粉末易流失”到“结构稳如磐石”,从“间歇低效”到“连续高产”,碳化硅泡沫支撑的TS-1结构化催化剂展现了化工材料设计的强大潜力。这项研究不仅为二羟基苯的高效合成开辟了新路径,更标志着我国在结构化催化剂领域迈入国际前沿。未来,随着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化工行业有望在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中实现双赢。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